南昌航空大学赴景德镇、弋阳开展思政实践,参观烈士陵园,诵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学习科技助农。
在程家山的苍松翠柏间缅怀先烈,于方志敏的塑像前诵读经典,在田间地头见证科技助农的生动实践……近日,南昌航空大学“星火启航”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团踏上红色沃土,在景德镇、弋阳等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程家山深处:在烈士精神中锚定青春坐标
实践团首站来到景德镇市程家山村。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过的地方,当年由寻淮洲等带领的队员们在此浴血奋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苍松环绕的程家山烈士陵园内,南昌航空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德平带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整齐列队。敬献花篮、整理缎带、三鞠躬,庄重的祭扫仪式上,青年学子们低头默哀,仿佛能听见八十余年前皖赣边区红军战士们的呐喊。
“双师同堂”思政课在皖赣特委干部培训班旧址开讲。李德平以寻淮洲烈士“为革命事业燃尽青春”的事迹为切入点,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岁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挺身而出,用生命铸就了不朽丰碑。程家山的红色历史,正是这段壮阔史诗中的重要篇章。”他对学子们提出殷切期望:一要立大志,把个人理想融入航空强国、民族复兴的伟业,像寻淮洲那样“舍小家为大家”,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二要练硬功,深耕专业领域,攻克航空领域“卡脖子”难题,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用真才实学回应时代呼唤;三要肯担当,在实践中锤炼意志,把“能吃苦”作为青春的勋章,用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誓言。
湖塘村里:《可爱的中国》照亮青春之路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弋阳湖塘村方志敏故居前,朗朗的诵读声回荡在稻田之上。李德平与黄开湘将军后人邵爱福、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师生代表并肩而立,向方志敏烈士敬献鲜花,共同诵读《可爱的中国》经典段落。
在方志敏故居中,简陋的陈设和泛黄的照片,都无声诉说着抗战烈士为“可爱的中国”奋斗终身的故事。“方志敏在狱中写下13万字文稿,字里行间全是对祖国的赤诚。”讲解员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他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却始终廉洁奉公,临终时身上只有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
“为什么要一遍遍重走红色之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莉的现场思政课引发深思。“因为这些红色故事里,有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有青年成长的答案。方志敏笔下的‘可爱中国’,正等着你们用智慧和汗水代代延续!”
科技赋能:让红色土地长出“新希望”
“嗡嗡——”湖塘村的稻田上空,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喷洒模拟农药。这是南昌航空大学校友带来的“长空一号”农业无人机,也是实践活动中最“接地气”的一课。“它每小时最多能作业90亩,是人工效率的10倍。”南昌航空大学校友操作着遥控器,向同学们展示科技如何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这让我对‘航空报国’有了新理解——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也要有俯下身子的担当。”目睹全过程的实践队员孟思琪兴奋地说。
从程家山的红色课堂到湖塘村的科技田野,两天的实践让“星火启航”的寓意愈发清晰。(张艺)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