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近日,海川教育集团瀚阳学校依托济南高新区教育文体部“三引导”教育理念,以 “伙伴 + 学生成长共同体” 为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学校一(8)班的老师与家长共同组织开展了一场 “由染而生 妙布可言” 扎染体验活动,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扎染技艺是中国民间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成品纹样独特且富有艺术韵味。活动开始前,班主任张玉凤先为同学们做了详细介绍:从扎染的历史起源,到 “扎结固定、染色显色” 的基本原理,再到不同工具对应的纹样效果,都做了直观讲解。随后,张玉凤展示了扎染制成的围巾、手帕、背包等工艺品,蓝白相间的花纹让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这些图案好像云朵,又好像波浪!” 有同学指着展品小声说道,对接下来的实践环节充满期待。
活动现场,桌上整齐摆放着白布、染料、橡皮筋、小木夹、冰棒棍等工具。张玉凤先示范了基础操作:将白布对折成三角形,用橡皮筋在不同位置捆扎出 “小疙瘩”,再用棉签蘸取染料涂抹在布料上,“大家可以试试不同的折叠方法,捆扎的松紧程度不一样,染出来的花纹也会不一样。”
同学们按成长共同体分组围坐,跟着老师的步骤动手尝试。有的同学将布卷成筒状,用橡皮筋间隔捆扎,打算做出 “斑马纹”;有的同学用小木夹夹住布的四角,想试试对称花纹;还有的同学发挥想象,把布折成不规则形状,扎出密密麻麻的小结。一年级学生陶知雨捆扎时手有些抖,同组的陈悦莹主动帮她按住布料:“我帮你扶着,你绑橡皮筋就不晃啦!” 两人配合着完成了扎结,又一起挑选染料 —— 陶知雨选了深蓝色,陈悦莹则搭配了浅蓝与白色,小心翼翼地往布料上涂色。
染色过程中,染料不小心蹭到了同学们的手上、袖口上,但没人在意 —— 大家都专注地盯着自己的作品,时不时互相分享:“你看我这个地方染重了,会不会不好看?”“我的布上好像要长出花纹啦!” 等待染料晾干的间隙,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猜测彼此的作品会呈现出什么纹样,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充满了活动室。
当老师宣布可以拆开捆扎的绳子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解开橡皮筋、取下木夹,随着布料慢慢展开,独特的花纹逐渐显现:有的像夏夜星空的点点星光,有的似山间缠绕的云雾,还有的如蝴蝶翅膀上的斑纹,虽不规整却各有韵味。“哇!我的花纹比画的还好看!” 姜甯远举起自己的作品欢呼,他选了最爱的蓝色染料,扎出的 “小疙瘩” 解开后,布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圆形花纹,引得同组同学纷纷围过来看。
活动结束后,不少家长和同学分享了感受。家长张倩茹看着孩子的作品说:“最触动我的是孩子在活动中会主动分担 —— 帮同学递工具、整理布料,特别认真。拆开作品时虽然没有完美的纹样,但正因为独一无二才更珍贵。家长们也趁这个机会聊了聊育儿日常,家校之间的亲切感悄悄变浓,这样的活动既暖心又有意义。”
家长郭林也坦言:“平时工作忙,很少陪孩子参加班级活动。今天看他蘸染料时满手都是颜色还笑得特别开心,才发觉自己以前总在意‘做得好不好’,却忽略了他享受过程的快乐。和其他家长聊起孩子在学校的事,也更懂老师的用心了,这种活动能拉近我和孩子、和学校的距离。”
“我跟好朋友分享了作品,蓝花花像小蝴蝶!” 陈悦莹捧着自己的扎染手帕,脸上满是笑意;姜甯远则说:“第一次做扎染太神奇了,解开绳结的时候我都叫出声了,真想再玩一次!”
此次扎染活动中,同学们在捆扎、折叠、浸染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传统工艺的操作流程,感受着布料与工具的碰撞、颜色与花纹的变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非遗文化,更在动手实践中埋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如张老师所说:“扎染的美丽在于每一件作品的独一无二,就像孩子们的成长 —— 在探索中感受乐趣,在体验中收获成长,这正是活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