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介绍刘复旦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
8月28日,记者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复旦大学在今年开展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交叉融合”创新,首轮选择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
会上,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介绍复旦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为“跑出”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专业建设的“加速度”,复旦大学构建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探索人才培养牵引的学科专业建设新路径。其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近年来复旦率先在集成电路、国家安全、纳米科学与工程、人类学、医疗管理等领域建设了若干学科专业并开展人才培养。今年,又超常规设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银发经济、古文字学、科技伦理、量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低空技术与工程、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加速培育相关学科专业。
为了构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高速路网”,复旦大学于2024年启动实施“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国家急需紧缺领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重塑培养体系,着力打通人才培养堵点、捏合碎片。在设计本博类、本-专硕-专博类、交叉融合本硕博类、本硕类等多类培养项目中,今年复旦面向2025级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其中以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为主的项目67个;以培养交叉融合创新人才为主的项目53个。
马余刚介绍,复旦大学在探索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中,试点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科内涵发展为牵引,AI赋能,在全国率先探索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博硕双学位项目旨在围绕科技或产业重大问题,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具有较高学科交叉研究和转化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校首轮选择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
“我们的改革探索表明,以人才培养为抓手、项目化为载体、以本研融通为路径、以交叉融合为特征、以AI赋能为亮点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应对未来挑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马余刚说道。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