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外提出优秀小学生五大特质:理想明晰、自立自强;知礼明责、诚实善良;乐观开朗、身心健康;文理兼备、外语见长;中国灵魂、世界胸怀。
成绩好+守纪律≠理想的小学生
仙外举办“小初衔接”研讨会
提出优秀小学毕业生五大特质
”一名优秀的小学毕业生,不在于超前学习了多少内容,而是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质:理想明晰、自立自强;知礼明责、诚实善良;乐观开朗、身心健康;文理兼备、外语见长;中国灵魂、世界胸怀。”
在10月29日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仙外”)举办的“小初衔接”研讨活动中,初一年级组长刘玮老师为大家勾勒出仙外优秀小学毕业生的理想形象,她的观点获得在场老师们的普遍赞同。

跨学段示范课
精准定位教学衔接难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学段衔接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注重学段衔接和科目分工,要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为更好实现义务教育小学段与初中段教育教学的贯通与衔接,2025年10月20—29日,仙外举办了以“重衔接,促贯通,筑未来”为主题的“小初衔接”校本教研活动,对各学科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七年级的课程目标衔接点、教学内容梯度设计、学生学习方法过渡策略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这也是仙外连续第二年开展小初衔接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分为英语、数学、语文、综合研讨四个专场进行。小学部与初中部对应学科教师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同课异构”,现场展示了跨学段衔接示范课,通过观课、评课环节精准定位教学衔接中的难点与突破点,为后续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小初衔接教学方案提供实践支撑。

在语文专场研讨中,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两位老师围绕写作文《如何突出中心》这一课题展开,从小学“围绕中心意思写”到初中“如何突出中心”,体现了学生写作能力“从内容完整到表达艺术、从遵循规范到个性张扬”的关键进阶,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写清楚”到“写深刻”的小初衔接的平稳过渡。

英语学科的专场研讨,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跨学段素养的贯通融合。数学学科的专题研讨,不仅关注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明确提出“感悟数学模型价值”“体会函数思想”等深层目标,显示对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生长远发展的深入思考。

主题研讨:
成绩好+守纪律≠理想的小学生
10月29日,在前期充分研课的基础上开展了以“衔接有道,贯通发展”为主题的集中研讨。除了总结学科教学方面的“小初衔接”经验,小学和初中的两位年级组长还围绕小初衔接过程中的管理模式和育人方式进行了分享。
六年级组长孙正祥老师认为:“小学教育最深远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提前灌输,而在于学习习惯、思维品质与人格底色的奠基。”他认为“小初衔接”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学习习惯的阶梯式培养、学习方式的深层变革、在活动中塑造健康品格、关注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关键蜕变。

初一年级组长刘玮老师表示,绝大多数优质初中对小学毕业生的期待,往往聚焦于两个基本点:一是学习基础扎实,通俗讲就是成绩好;二是行为规范性强,通俗讲能服从老师要求、能遵守学校纪律。仙外初中对理想小学毕业生的期待,一定有这两点,但不会仅停留在这两层,因为既不符合孩子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与我校“全面发展 自由成长”的办学理念相悖。
经过广泛调研、交流研讨,她认为理想的小学毕业生形象应该具有五个维度:一、理想明晰,自立自强。期待孩子拥有清晰的内驱力,不是短暂的目标,而是长远的规划。不将目标局限于某一所学校,“考南外,但是不唯南外”,始终明确“为何而学”。二、知礼明责,诚实善良。文明礼仪是做人的根基,责任意识是成长的底色。我们期待的孩子,不仅能遵守这些礼仪规范,更能理解礼仪背后的意义。三、乐观开朗,身心健康。我们期待孩子乐观、阳光、积极向上,考得好时不骄傲,遇到挫折不气馁,即使失败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失败者”。四、文理兼备,外语见长。在国家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背景下,单一学科的优势已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要让文科的理解能力与理科的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五、中国灵魂,世界胸怀。我们期待的孩子,既要扎根中国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也要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借助外语优势,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科技,能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差异,未来既能立足本土,也能走向世界。


活动最后,任志刚副校长表示,学校未来将从“深化课程贯通”“完善教研贯通”“推进育人贯通”三方面发力,持续深耕“衔接”、聚力“贯通”,打破学段壁垒,让学科协同、学部协同深度落地,让每个学生在连贯、系统的培养中“全面发展、自由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声明:
▍素材来源: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
▍编辑:薛然
▍责任编辑:王晓燕
▍值班主任:夏璐
▍图: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删除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