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改变音乐生产,人类需激发创造力,与人机共创,保留个性与情感。
【观者有心】
作者:崔哲(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教授)
想象一下——耳边传来“巴赫风格”的赋格(复调音乐载体),但作曲家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MuseNet(深度神经网络音乐生成模型)。或者,舞台上播放的配乐获得了欧洲音乐奖提名,可作者是人工智能AIVA(一款AI作曲引擎)。2025年的今天,AI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音乐生产的方式:它能谱曲、配器、混音,甚至模仿某位作曲家的“手感”。然而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我们能否抵抗AI,而是在这场浪潮中,人类的创造力该如何被激发?创造优势该如何展现?
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言——“艺术的意义在于经验的再生与延续”,因此创造力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一种不断更新的生命力。AI的到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什么是人类独有的?我们还能怎样创造?要真正激发创造力,就必须把人放回音乐的中心,让技术成为灵感的放大器,而不是替代者。
AI能生成“像”的音乐,却无法回答“为什么此刻要这样写”。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作曲者与世界的独特关系。要激发主体性,我们首先要让创作者重新拥有选择与感受的自由。
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人机共创实验室”。让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合作者。例如,音乐家可以利用AI提供素材草图,再根据个人情绪、文化背景重组它,形成具有个性印记的新作品。瑞典作曲家安娜·索德伦在其作品《Echoes of Code》中,就将AI生成的旋律片段通过即兴演奏不断变形,使技术成为情感的触发点。
另一种做法是,可以推广“创作轨迹记录”制度。通过数字日志记录作曲过程中的关键决策、素材修改与情感反应,让作品呈现出“人思考的痕迹”。这不仅是版权保护,更是一种文化声明——音乐仍属于有血有肉的创作者。
AI可以模仿风格,却模仿不了情绪的复杂性。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让音乐重新成为情感的现场。情感并非浪漫的附加,而是人类艺术不可替代的根源。
“情绪数据化作曲”是一种可行的创新尝试。这种作曲方式,通过采集作曲者的心率、脑电、呼吸节奏,将其映射到音色与节奏变化上,让音乐成为“情绪的物理记录”。美国作曲家托德·马奇就曾以此创作“心跳交响曲”,实现了技术与心灵的互动。
同时,应当鼓励“文化记忆编码”实践。每位创作者都有独特的文化语境——方言的音调、民族乐器的呼吸、地方戏曲的韵律。将这些元素数字化并嵌入AI系统,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保留文化的多样性。这让音乐成为一个“活着的档案”,也让AI学习到人类经验的丰富与差异。
如果说AI让创作门槛降低,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思考”门槛提升。未来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像艺术孵化器,而非技能训练营。例如,在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他们开设了“即兴与跨界合作”课程,让作曲学生与舞蹈、美术、科技专业学生共同完成跨感官创作;或者开设“算法批评”课程,让学生分析AI训练数据中的文化偏见,学习如何与机器对话。以上实践表明,这种跨界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原创性与合作思维。
我们还可以从作曲理论课程中选取一些课尝试改革与升级。《和声学》:跳出大调/小调框架,探索微分音、频谱和声、多重节奏——AI难以“套公式”。《作品分析》:不仅看结构,还要分析AI的训练数据和算法偏见,讨论文化风险。《视唱练耳》:加入跨感官训练(色彩—音高、空间—节拍、触觉—音色),并在即兴合奏中培养快速反应和协作能力。
在制度层面,音乐产业也需构建“透明共创机制”。在韩国,有厂牌规定所有含AI生成部分的歌曲必须标明“AI参与比例”,并公开训练数据的来源,这既是版权保护,也是尊重听众的知情权。在国内,B站的一些音乐UP主,会在视频中同步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包括即兴演奏、删改旋律、调整节奏等,让观众在“看着音乐诞生”的同时,对作品的独特性有了直观感受。
为了凸显“人”的重要性,在产业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将作品分成人类创意层、算法生成层、演绎层,按比例分配收益;发行作品时附上生成日志,便于评审和维权;上线前做文化风险评估,防止挪用特定群体的音乐元素。
在演出方面,可以尝试:实时投影创作者的决策路径,让观众“看见”音乐如何被改变;保留换气、指尖摩擦等“脆弱的声音”,让舞台更有人味;让观众的心跳、呼吸等数据实时参与音乐生成,每一场都独一无二。
AI能快速生成“听起来不错”的音乐,但那些源于个人生命体验、文化记忆、独特感知的作品,只能由人类创造。这是音乐文明的基因,也是未来艺术进化的种子。
人工智能不会终结人的音乐,反而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激发创造力,不在于拒绝技术,而在于让技术激起新的思考与表达。未来的音乐世界,也许不再区分“人”与“机”的作品,而是区分“有没有灵魂”的作品。只要人类仍然拥有好奇心、共情力与想象力,音乐就不会被取代。因为真正的旋律,始终来自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震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3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