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科技日报社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第二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
“双减”后,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实践活动?博物馆资源如何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12月19日,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第二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上,诸多博物馆科教工作者、学校教师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分享和探讨。
“双减”后博物馆教育再度推进
如何识别紫禁城的脊兽?紫禁城里有多少口大水缸?紫禁城的山石来自哪里?……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宣教部主任果美侠表示,这两年,故宫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文物和历史当中建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希望在严肃的文物、久远的历史和现代青少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双减”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素养教育受到更多家长重视。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提出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通知提到,指导支持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优先保障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需要,开发精品科普课程,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讲解指导,切实增强科普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趣味性;鼓励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专场和家庭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向中小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等。
在举办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实践活动方面,北京自然博物馆已有多年探索。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指出,在“双减”政策之前的时候,国家曾出台诸多政策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双减”政策落地后,这一举措再次深入推进。
博物馆教育应充分发挥场馆、藏品、人员等优势
博物馆用什么教育活动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赵洪涛认为,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非常好的途径。而此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基本上在校内开展,校外场馆的优势体现在哪?对此赵洪涛分享了四点经验。
首先是场馆的展览环境。“好的展览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是开展沉浸式教育、体验式教育非常好的场所。”赵洪涛提到,一说到探究,大家很容易把场所放到实验室里、教室里,但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的优势就丧失了。
场馆里的展览、藏品资源也是一大优势。赵洪涛指出,这些是博物馆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依托,也是与学校的不同之处。而且展馆里的藏品有很多内涵,如果只凭学生自己参观,体会是不全面的。
博物馆的优势还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博物馆里有科研人员、标本修复人、标本制作人、展览策划人员、科学传播人员……“这几年我们在做科普教育活动时,馆里的科研人员、标本修复人员、展览策划人员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支撑作用,或者是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此外还有外部资源优势。“馆外的科学科普、高校实验室、野外实验站,都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拓展研学范畴的重要资源。”赵洪涛说道。
博物馆课程仍需体系化建设
果美侠分享了目前故宫博物院在青少年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她透露,配合北京市的科普教育基地的一些项目,目前研发了3套相关课程,主题分别是建筑与工程、装饰与设计、藏品与陈设。
据悉,这些课程覆盖了从小学低中高年级到初中生等不同年龄段,会根据不同主题内容为孩子们量身设计相关的学习单、教具,以及配套的材料包,通过教具的展示和动手拼插制作来实现科学探究和参与。
“希望以历史文物藏品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分类、实验、联想、辩证思维等。”果美侠称。
“做过科学探究的老师都知道, 每次科学探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不能太多,太多的话学习效果一定跟不上。”论坛上,赵洪涛也分享了做科教活动的一些困惑。目前,由于科学实践的场景和方式无法支持大规模复制,同时场馆的优质资源供给又有限,如何让更多青少年触及这些科教资源是仍需探索的问题。
此外,赵洪涛认为,课程和活动还有待进行体系化建设。“对于博物馆来说,要做的是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实施系统、多元、规范的教育体系。”
“这几年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课程串,2022年我们也会设计更多系列活动,接下来要考虑怎么把不同年龄段的课程串关联起来,形成博物馆教育体系。”赵洪涛希望,后续能把相关课程送到学校去。
此次论坛由科技日报社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