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科“博弈”——“多选历史”真的能趋利避害?

:2020年01月19日 荔枝新闻
分享到: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两会上,教育发展议题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巩固提升“双一...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两会上,教育发展议题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和结对办学。巩固提升“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而勾连二者间的重要桥梁——高考,近日来也因为2021年江苏将实行新的高考政策引起网络上的讨论。

1、“多选历史”真的能趋利避害吗?

2、功利化选科和选专业的精致利己主义有错吗?

3、学校和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对孩子的前途负责?

.......

对于考生家庭来说,对新高考难免存在一些焦虑、不安甚至疑惑,毕竟恰逢新政策实行的这次考试是孩子人生中极重要的一个转折,所以综合网上一些讨论较多的话题,资深教育记者戚若予,理性解读高考政策,为“新手考生”及“新手考生父母”提供一些真实和有意义的参考。

资深教育记者戚若予

一场可以预见的碰撞和融合

“高考要不要改革?时代在变,当然要改。这个改革是有关部门在广泛收集民意和做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度提出的一个覆盖面较广的方案。”

有没有这样一个方案能让30万考生都举手赞成?戚若予认为,不可能。

“因为具体到一个考生个体,他既关心兴趣爱好,又关心自己的分数高低;而制定政策的教育部门需要兼顾考虑考生的需求利益和国家发展需求,而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通道和途径,要为国家的各行各业考虑,为国家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做人才储备。从二者出发点来说,相互碰撞和融合是一种必然。”

基于此,最终实现最大化的理解和双赢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多选历史趋利避害?不一定!

调查数据显示,“物理和历史二选一”的新高考政策使得省内少部分中学首选历史的考生人数较往年增长明显,“历史班”与“物理班”的数量打成平手的学校有不少,更有少数学校,首选科目为历史的班级数量超过了首选物理的班级。

戚若予介绍,江苏省历年文理科招生计划都是理科计划量大于文科,这就意味着理科生的选择面和录取机会比文科生更多,2021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将不再区分文理科,但理工类专业的招生计划比例基本不变。“据我了解,历年理工类专业与文科专业招生比例大致为7:3,目前部分高中学生的选择看似是趋利避害,实则可能得不偿失。”

试想若如大众所想的选择某些科目容易得分,将可能导致“历史物理学科选择比例失衡”的结果,这样一来所谓的“容易得分科目”竞争程度也瞬间水涨船高。戚若予打了个比方:比如本来6000个人考试的现在飙升至10000人,为得高分“倒戈”的同学所要PK的分母甚至比之前还多。这不可谓不尴尬,然而尴尬还不止于此:各科的学霸都不在少数,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只要选了就能获得高分PK掉别人呢?

你的“敲门砖”是对的吗?

在很多考生、家长和学校眼里,高考拿到高分是一块“敲门砖”,是谈一切的前提,而关于后续,几乎不考虑。

但现实很残酷,过于功利的选科可能让你发现:你根本连门都敲错了。

戚若予把为了得高分而放弃所爱的功利性选科方式比喻成喜欢一个男孩,却最终因为钱嫁给了另一个男孩。他说,现实中他遇到很多家长告诉他,其实孩子蛮喜欢化学的,但是害怕考不好,所以去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喜欢却有更大把握考好的。

那么,结果呢?

“众所周知,化学是理工学科的骨干学科,弃考化学意味着在很多重点和前景很好的理工学科上,你已经无缘选择。”

即便化学在部分理工学科的高校招生中未纳入必考科目,但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里,你面对的竞争对手化学功底深厚,那么你将付出诸多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之前自己在化学上的空白,起点都不同,这个竞争的过程可谓异常痛苦。

戚若予还指出了更残酷的结果:“因为一时的选择,导致最终专业选择与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完全背道而驰,不适合的专业所带来的痛苦将让你付出4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面临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型,转型能不能成功还两说。”

最好的大学时光,如果在这样的挣扎中度过,着实可惜,而大学之后就将面临继续深造和就业问题,为了并不确定能得到的“高分”,而采取的“短视”行为,真的不可取。

高考是一次基于初心和兴趣特长所在的自然分配,无需过多的干涉和运筹帷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学校和家长,请让孩子能够看得更远

对于学校和家长应当起到的作用,戚若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直言不讳的指出,一些学校出于自身的考虑,会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趋利避害”来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但这种大规模的“趋利避害”恰恰会溶解掉国家从顶层设计到教育主管、执行部门所做的努力。比如国家要引导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学生专注基础学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但部分学校现在所做的就是:只考虑分数的最大化。而孩子以后的发展,他们无需考虑。

而考生的父母,应当承担的角色是引路人,“当孩子看不清的时候,家长应当出来挑开遮挡在他眼前的那一块帘子,让他看得更远一点。”戚若予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而立”,家长应当关注到孩子们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以后的发展,所以现在的所有选择,还是要往长远考虑!

[我要纠错]
文:王振袢&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刚刚 结束 江苏省 会上 教育发展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高考选科“博弈”——“多选历史”真的能趋利避害?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