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省内学校>正文

    南财学子跨越75年的时空对话,答“青春之问”

    :2025年10月25日
    紫牛新闻

    75周年纪念《共答青春之问》,对话志愿军与南财学子,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青春里的奉献,该是什么模样?”“青春里的勇气,该是什么模样?”“青春里的守护,该是什么模样?”“青春里的担当,该是什么模样?” “青春里的极致,该是什么模样?” “青春里的开拓,该是什么模样?”“青春里的荣耀,该是什么模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青年说》系列推出特别篇《共答“青春之问”——抗美援朝青年志愿军与南财学子的75年时空对话》,回溯英雄历史,寄语当代青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视频由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2401班徐风婷主讲,以“青春之问”串联历史与当下:回望1950,史元厚冰河托举异国儿童、刘光子单刀面对63敌、解秀梅火海逆行护战友、王德明冻伤18次渡江、邹习祥206弹歼203敌、尹继发4万公里零事故、于水林炸坦克被截肢后隐姓埋名,七位青年志愿军战士跨越75年时空,以奉献、勇气、守护、担当、极致、开拓、荣耀交出青春答卷,定格“家国为先”的血色注脚;聚焦2025,镜头转向抗美援朝老兵的皱纹与勋章,再移至校园课堂、社团与社区,南财学子以行动呈现新时代青年将红色基因写入社会实践的火热图景。

    “作为《‘新’青年说》品牌的最新成果,视频特别记录了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团队2025年暑期奔赴宿迁市来龙镇,专访抗美援朝老兵朱建早、朱大余的场景。” 徐风婷告诉记者,在两位九旬老兵的故乡村落,青年学子认真倾听老兵讲述战争岁月的故事,触摸历史深处的余温,建立口述史档案,实现历史叙事与青年实践的双向赋能。

    “近年来,南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持续发动师生寻访抗战老兵、记录老党员回忆,走进社区与乡村,并通过口述史、短视频等‘沉浸式’实践,让青年学生在镜头与话筒前体悟‘家国为先’的分量,以专业力量把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当代青年听得懂、传得开、做得到的行动方案。”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丹表示,此次以“青春之问”打造《“新”青年说》,正是学院深化“红‘新’领航”育人品牌的生动尝试,通过“调研+叙事+接力”的链条式创作,把思政教育从“观看”推向“参与”,用可持续、可复制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红色基因注入青春动能,切实推动时代精神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通讯员 陈泊名 宋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抗美援朝 青年精神 时光对话 青春担当 奉献精神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