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办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 推动中小学AI课程发展。
光明网讯(记者邱晓琴)9月27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交流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表示,北京市教育两委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坚持“数据为基、问题导向、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系统规划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发展布局和路径,已经在2025年9月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并建设AI教育应用超市、基础教育大模型与测评平台。他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应构建多方合作的“普惠安全”的智慧教育新形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谈道,本次会议既是一场聚焦“中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的专业对话,更是携手响应教育数字化变革的一次重要行动。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搭建一个“汇智、聚力、共研”的平台,一起破解中小学信息科技与AI教育的“真问题”,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实路径”。他期待北航能与更多同仁、企业携手,共同构建“高校引领、中小学实践、企业支撑”的教育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生营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充分发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在教育出版方面的专业积累,共同推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领域落地提供思路与方案,以创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主任熊璋提出,基地要落实好国家战略,提高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教材建设水平,为教材建设、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让中国的下一代教育全过程、全场域地应用人工智能。他希望未来基地每年举办研讨会,搭建平台,共同交流,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教育上不断提出创新的想法,为国家建言献策。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事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银付,教育部课程教材所党委书记、所长宋凌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殷明浩,江苏省信息科技教研员丁婧依次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既涵盖了国家课程政策与教材建设的宏观指引,也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科学教育方法创新以及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初步实践。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丛书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平台。未来,双方将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课程建设、教材研发与跨学科师资培训,系统总结推广优秀教学案例与区域实践模式,携手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数智教育新生态。
此外,研讨会还举行了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及教材基地兼职研究员聘任仪式,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与腾讯、阿里云、科大讯飞等10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来自河北、江西、重庆、甘肃等22个省(区)的教育部门代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加会议。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