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试点小初高贯通培养,免中考,自愿报名摇号。改革旨在打破学段壁垒,系统育人,减轻升学焦虑。
最近,四川成都迎来多所“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学校和“初高”六年贯通式学校。当地教育局官网相关政策解读显示,贯通式培养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尝试。成都市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相关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
据了解,所谓贯通式培养试点是不调整现行学制,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或初高中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免除“小升初”、中考等阶段性考试的模式,值得推广吗?
自愿报名,随机摇号
成都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试点生源从小学一年级(或初一)的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十二年一贯制起点为小学一年级,六年一贯制起点为初一。家长根据学生实际,自愿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采用电脑随机摇号方式确定生源,学校不通过考试方式遴选生源。进入上述贯通式学校的学生,可以免除“小升初”和中考,直接升学。而如果这些学生中途想退出,也可以直接申请。
有成都家长表示,她孩子所在学校正是此次六年一贯制试点的公办学校之一,但目前并非全校整体试点,而是只有两个班,并且每一个班的人数有限制。她表示:“可能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规模。”
“这一贯通制,对我和周围家长而言,最大亮点就是‘免中考’,不用担心孩子未来被分流到职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报名了,数量远远超过要招的人数,最后摇号定的。”该家长表示,比较遗憾的是她的孩子没有入选,希望以后这样贯通制培养模式的班级越来越多,惠及更多学生。
参加此次试点的中学校长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正在试点的“贯通班”将不再以中考为目标培养学生,而是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他说:“在贯通班里,老师可以把高中的一些相关知识渗透到初中。”
减轻升学压力?
事实上,减负的本质,在于打破“节点焦虑”的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中考及其背后的“普职分流”压力,使得学生和家长深陷“机械刷题”的循环,使初中阶段沦为“应试预备役”。
最近几年,也有部分城市开始试点“免中考”政策,力图缓解学生的压力。而在前述家长看来,成都此次的试点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不是通过考试选拔成绩最好的那批学生参与试点班级,不“掐尖”,而是采用摇号的方法,给学生和家长减轻了压力。
在升学规划师梁挺福看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有效地避免中考的升学竞争和中等职业教育选择的低龄化问题,延长了基础教育的年限,提高职高和普高分流的比例,有助于让更多初中学生完成普通高中学习,避免升学竞争和职业选择的低龄化,也有助于缓解全社会教育焦虑。
但梁挺福也坦言,即便入读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等到了高考阶段,依然充满竞争,毕竟高考是具有选拔性和淘汰性的考试。
需要注意的是,贯通培养绝非简单的“免考”二字所能概括。而是通过教育结构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转换。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高等教育督导评估所助理研究员杨丽萍撰文表示,在时间维度上,这种重构打破了传统学制的机械分割,让教育回归连续性成长的本质。与传统分段教育相比,一贯制学校能更系统化地设计课程体系。通过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组建初高中联合教研组,以师资流动推动教学经验的传递。
在空间维度上,此举重构了教与学的物理场域与心理场域:推动图书馆、实验室、创客空间成为常态教学场所,让社会资源更深入地融入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重构消除了因学段切换造成的适应耗损,让学生在稳定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中形成持续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这种时空维度的系统性变革,最终指向的是“全链条育人”新生态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能够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步探索自我、发现潜能,而不再被阶段性考试所束缚。同时,学校也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为每个孩子提供更为适宜的成长路径。
更重要的,剥离阶段性考试的功利目标后,学生无需为应付中考而重复训练低阶技能。而教师也能更灵活地统筹课程进度,为素养培育腾出空间,使学生收获应对终身挑战的核心能力,而非应试技巧。
改革新方向?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建言取消中考,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或十年义务教育。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到高中的义务教育。
梁挺福认为,基础义务教育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还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等要求。
在他看来,这类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可能成为民办学校“新的王牌”,将会成为基础义务教育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不过,在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现在盲目大规模推广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为时尚早,因为在高中阶段,不同学校的差异性还非常明显,大规模推广十二年一贯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但应该加速推广更多小学和初中连接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儿童成长角度观察,这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更为合理,目前欧美大部分国家也采取这一模式。”储朝晖表示。
杨丽萍认为,当教育摆脱了应试的碎片化陷阱,真正关注学生从童年到青年这一关键成长期的整体发展,才能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焦虑,更能真正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改革还需循序渐进。一方面,贯通培养不能异化为“新升学捷径”。高考的选拔性依然是终极挑战,若仅取消中间考试,而未改变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可能只是将压力后置。
另一方面,师资配置、课程衔接等实施细节需精细化设计,贯通培养可作为过渡方案,为未来政策调整积累经验。此外,还需警惕改革中的公平风险,改革需结合地域实际,避免“一刀切”。
总之,教育改革的本质不在于取消几次考试,而在于构建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激发个体潜能的全新生态。唯有让每个孩子从机械刷题中解脱出来,方能真正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