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自考报名-南京网络教育-教育培训--江苏教育黄页

看“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如何办幼儿园

:2017年12月02日 本站(微博
分享到:

翻开中国儿童教育的历史篇章,陈鹤琴先生的名字赫然在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之父”。

1.jpg

翻开中国儿童教育的历史篇章,陈鹤琴先生的名字赫然在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之父”。

  潜心办学,孕育“活教育”思想

  1919年留学归来后,陈鹤琴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研究当时中国的儿童教育。他发现“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已时有改进,但我们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多被外国教会控制,几乎没有属于中国自己的幼稚园,陈鹤琴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不一样,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为此,他决心创办适合中国儿童的幼稚园。但怎样的幼稚园才是适合中国儿童的?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陈鹤琴主动办园,进行实验。

  为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陈鹤琴认为必须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为此他对自己的长子陈一鸣进行了808天的跟踪观察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感觉、情绪、思想、言语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不同时期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编成《儿童研究纲要》。

  1923年,陈鹤琴在自己家中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并担任园长,他亲手布置幼稚园环境,进行了四年的课程试验。说到办幼稚园,东南大学教育科给予了很大支持。当时财政紧缺,东南大学的10位教授就帮助他筹集资金,购地建房。不仅如此,幼稚园的很多一线教师都来自于东南大学,其中著名人士张宗麟先生还应邀成为幼稚园的研究人员,作为陈鹤琴的助手,和他一起开展幼稚园的实验工作,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幼稚园里,教材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课程内容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至于教法方面,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教学法。游戏的教具也是陈鹤琴自己设计的,包括木刻字、滚珠盘等。这项试验成果成为《幼儿园课程暂行标准》的根据。

  办学期间,他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学研究的文章。陈鹤琴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儿童心理之研究》,系统性地介绍国外心理学的发展情况和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书中不仅有对陈一鸣的个案研究,也包括采用调查、实验、问卷的方法进行的团体研究,如儿童对各种颜色的喜爱程度的试验、儿童绘画的群体研究等。

  在研究过程中,陈鹤琴发现最早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陈鹤琴出版《家庭教育》,主张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充分发挥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1927年,他和陶行知、张宗麟等人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月刊。陈鹤琴还编写了教科书和儿童读物,不断创新教具、设备以适应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1929年,陈鹤琴组织成立“中华儿童教育社”,直到1937年,该社一直是儿童教育研究的中心。

  在创办幼儿学校的过程中,陈鹤琴感到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培养幼师才是办好幼教的关键。为此,1940年,陈鹤琴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幼师学校的教育改革继承了鼓楼幼稚园的精神,把大自然和大社会看作活教材使用,包括报纸、杂志、图画等。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分观察实验、参考阅读、发表创作、批评研究四个步骤进行。幼师的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与小学、幼儿园教育也紧密结合。

  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陈鹤琴在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过程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1941年,《活教育》月刊出版,陈鹤琴以此为阵地深入探讨和宣传“活教育”的主张。接下来的时间里,“活教育”理论在师范学校中不断被应用和完善,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关爱儿童,凸显教育大家情怀

  战争不仅改变了“活教育”的基地,同时也剥夺了大多数中国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让战争地区的儿童继续接受教育,陈鹤琴倾尽全力帮助他们。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百姓流离失所,无数儿童失学。在上海任职的陈鹤琴积极投入困难儿童的教育工作,他先后创办十所报童学校。1947年,陈鹤琴创办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帮助困难儿童解决教养问题。在对困难儿童的教育上,陈鹤琴积极推广新文字,编写了《新文字课本》两册,《岳飞》《郑成功》《林肯》等中外历史人物故事15册,深受儿童的欢迎和喜欢。

  在关注难童教育的同时,陈鹤琴也注意到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他组织特殊儿童辅导员,为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如对于有生理残疾的儿童主要进行专业训练,让他以后可以自食其力。为推行特殊儿童教育,陈鹤琴在《中国儿童教育之路》中提出三条原则:由国家主办、集中成立特殊教育机构、培养特教师资。这对处于开创阶段的中国特教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945年,日军进入江西,作为校长,陈鹤琴为了安全转移国立幼稚师范学校的二百多名师生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他还总是勉励学生要坚持到底,即使在最难的时候,陈鹤琴都没有离开学生,他说:“只要有我存在的一天,我对教育事业,对你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要斗争下去。”他把自己比作荒漠的骆驼,为孩子们提供可以学习、发展的绿洲。在他的努力下,所有师生全部安全转移。在广昌县暂时安顿下后,没有校舍,他就带领师生们在祠堂里学习,学生们将木板放在膝盖上当成桌子,即使条件十分艰苦,陈鹤琴先生依然无怨无悔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决定大力推广普通话,而幼儿园就是主要阵地之一。当时,大部分幼儿园只教10以内的数字,很少进行识字教学,孩子们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陈鹤琴先生便开始在幼儿园推广普通话,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学习汉语拼音,阅读一些浅近的幼儿注音读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说普通话,而且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纵观陈鹤琴先生的一生,他热爱党、热爱家庭、热爱儿童,正如著名学者匡亚明对他的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真挚的朋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幼儿教育专家”。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家,他为中国的幼儿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的儿童教育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在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也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全文有删节,原文刊登:《教育家》总第89期,标题:《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我要纠错]
文:宋聪乔&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翻开 中国 儿童教育 历史 篇章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看“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如何办幼儿园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