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秀雅:“在人心里种下一棵健康的树”

    :2025年09月09日
    新京报

    从特殊儿童的 “守护者”,到大学生的 “心灵摆渡人”,41 年来,雷秀雅始终在做同一件事——把“健康”的种子种进人心。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雷秀雅的办公室布置得格外温馨。沙发上摆放着各种各样可爱的毛绒玩具,墙上是和学生们的合照拼出的爱心,架子上的纸星星、小手工制品格外显眼——都是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

    miaochx2025991930402686547.jpg

    雷秀雅拿着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今年是雷秀雅从教的第41个年头。2024年,她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这份荣誉背后,是她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教育是最干净的事,你接触的都是内心纯粹、需要关怀的孩子——无论是特殊儿童,还是面临‘内卷’的大学生。”

    在北林心理系流传着一句话,“在人心里种下一棵健康的树”。从特殊儿童的“守护者”,到大学生的“心灵摆渡人”,41年来,雷秀雅始终在做同一件事——把“健康”的种子种进人心。

    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支撑”

    雷秀雅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始于对身边人的牵挂。20世纪,国内对自闭症的认知还近乎空白,远不及如今的普及程度;即便孩子出现发育迟缓等症状,家长往往因认知不足“不愿承认”,更谈不上科学干预。这份现实的刺痛,让雷秀雅在求学时毅然选择了特殊儿童心理学方向。

    2008年,雷秀雅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源,创建了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干预中心,为自闭症、多动症、发育迟缓等儿童提供义务评估与干预服务。

    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是雷秀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她的理念里,特殊儿童干预的核心不是“改造孩子”,而是“支撑家庭”:“我们不谈治疗,而是要帮助家庭去接纳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家长该怎么和孩子一起应对?特殊孩子的行为问题很多,矫正起来难度很大,如果强行干预,会引发强烈的情绪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其行为没有给社会和孩子本人造成伤害性影响,就不必勉强。”

    苗苗(化名)是中心接收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一名自闭症患儿。最初,她完全无法感知他人的存在,仿佛活在一个“只有自己的小世界”里。那时候,苗苗的妈妈执着于想要把她变成一个正常的孩子。可越是强迫,孩子越抗拒。雷秀雅没有急着“干预”苗苗,反而一次次跟妈妈沟通,去说服家长先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她才会慢慢向世界打开心门。

    这份坚持,在6年后迎来了惊喜。一天,苗苗妈妈突然给雷秀雅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哽咽:“雷老师,孩子爸爸今天哭了——苗苗第一次说‘我紧张了’,她终于能感受到情绪了!”

    那天,中心的志愿者和苗苗一起主持活动,可站上舞台后,苗苗却突然直愣愣地站着不说话,大家以为她又要像往常一样闹脾气,便静静等待。可过了一会儿,苗苗自己走回了后台。在爸爸的询问下,苗苗说自己“紧张了”。

    那一刻,苗苗爸爸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意味着苗苗开始关注周围的人、感知他人的目光——她终于看见世界。“这种转变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家庭,苗苗妈妈不再逼迫她,她的情绪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情况开始慢慢好转。”雷秀雅说道。

    同学们的“雷妈”

    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室中,来自心理学系的学生杨小丽、周晗颐、穆英琦正合作进行一次沙盘摆放。周晗颐选了一些色彩鲜艳的花草放在沙盘中,穆英琦则挑选了一些小人、动物、栅栏摆放,杨小丽最后将飞机、火车摆在了沙盘上。

    全程在一旁观察的雷秀雅,在三人完成摆放后,精准解读出每个人暗藏的心理特质,完成了这一场小型的课堂实践。

    “沙盘治疗源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通过沙盘摆放,人们能将内心世界具象化,进而实现心理疗愈。”雷秀雅向记者解释,无论是儿童心理疏导,还是成人情绪调节,这种方法都能发挥独特作用,“每一件沙盘作品,除了直观呈现的画面,更藏着创作者潜意识的投射。我们分析沙盘,本质上是走进对方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沙盘治疗,也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的一门专业课程。

    miaochx2025991930392686545.jpg

    心理学系学生杨小丽、周晗颐、穆英琦合作进行沙盘摆放。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在本科学习期间,杨小丽、周晗颐、穆英琦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在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干预中心进行志愿服务,陪伴自闭症儿童。回忆起一次陪伴经历,杨小丽仍难掩激动:“当时我带着孩子活动,他突然伸手摸了摸我的脸。我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雷老师就笑着跟我说‘这是他开始喜欢你、认可你了’。”那一刻,杨小丽开心不已,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应。

    “我经常会跟家长们说,这些孩子生下是享福的。我们的学生第一次去做志愿者接触自闭症儿童时会哭,觉得他们很可怜。但是我会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其实不可怜,他们的内心世界很完整,不纠结、不焦虑,反而能开开心心活在当下。真正需要调整的,是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雷秀雅说道。

    在学生眼中,雷秀雅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更是温柔又严厉的“雷妈”。“我一开始没打算学心理学,总觉得这门课只是做科研、算统计模型。”杨小丽坦言,是雷秀雅和学院浓厚的人文关怀改变了她,“尤其是参与特殊儿童关怀实践后,我发现心理学能实实在在帮到人,这种收获感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个专业。”

    帮大学生应对“内卷”

    除日常的教学、科研外,雷秀雅还要承担心理讲座、危机干预、复学测评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

    在长期实践中,雷秀雅发现“人际关系”是困扰着大学生的一大难题。雷秀雅观察,宿舍矛盾的根源往往指向“成长环境中的心理缺失”。“一类是‘过度亲子保护’导致的能力不足,”她举例道,“有些学生从小被家长全方位照顾,没机会学习独立处理矛盾,进了宿舍遇到小事就先找爸妈;还有人没经历过长期集体生活,不懂如何维系友谊、适应集体。”另一类则源于童年安全感的匮乏——父母离异、留守、隔代抚养等经历,让部分学生长期处于不安状态,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敏感、退缩。

    miaochx2025991930392686546.jpg

    雷秀雅和本科生、研究生交流。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同样让雷秀雅牵挂的,是当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内卷”压力。雷秀雅表示,目前的大学生压力普遍过大,“许多本科生被迫做着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才需要做的课题项目和数据分析。”雷秀雅直言,这种“超前负担”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雷秀雅眼中,“好课题”要能让本科生的创新课题项目研究回归生活本质。“比如《大学生送礼行为背后的心理研究》,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她解释道,通过访谈不同性格的学生,梳理他们的送礼场景与动机,比如内向学生为何只给密友送礼?送礼过程中他们获得的快乐源自何处?“这类贴近生活的研究,比在实验室里生硬建模型、算数据更适合本科生的创造力培养,也能让本科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学的实用价值。”

    雷秀雅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课堂设计的细节里,深受学生认可。“很多课的实践环节要分组做作业,大家常因为‘贡献不均’‘分数争议’头疼。但雷老师特别不一样。”学生周晗颐回忆,雷秀雅的实践课虽以小组形式开展,却从不算“小组积分”,“每周的实践课,她只要求我们沉浸式参与,不搞考核排名。不用为分数焦虑,反而能更投入地讨论、探索,这种氛围特别难得。”

    “我觉得一个好老师,要帮孩子恢复自信,去找他们的优点。”深谙心理学让雷秀雅更具有洞察学生的能力,并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当你站在讲台,要相信孩子们是努力的。他如果不努力,要么是长期习惯使然,要么是遇到了难题,绝对不是故意的。我之所以能跟孩子们很好地相处,正因为我非常信任我的学生。”

    “在人心里种下一棵健康的树”,雷秀雅把人心比成一棵树,树根是潜意识和生理;树干是人格特质和认知特质;树冠是外显的部分,比如情绪、行为、社会共识。“我们希望每棵树都是健康的。”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北京 林业 大学 人文 社会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