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会想,我们积累的每一份数据、每一段经历,都是在为这里的绿意铺路,为土地带去希望。”
“这些年,我在毛乌素沙地守望,见证了无数次日出与日落,感受过风沙的狂暴与炙热。我也曾在烈日下疲惫不堪,但每当我低下头,看着脚下的沙地,心中总会升起一种责任感。我知道,这片土地正在等待改变,等待绿色的未来。”在2025年北京林业大学全校开学典礼上,博士生宋春阳的发言让在场师生动容。4年间的700多个日夜,她扎根宁夏毛乌素沙地,交出了一位林业人用青春书写的生态答卷。
宋春阳(右二)带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梁希班同学在毛乌素沙地进行课程实习。受访者供图
连续四年在植物生长季“驻守”沙地
2018年,还是本科生的宋春阳因《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实习,第一次来到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这里有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是北京林业大学唯一的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隶属于国家林草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体系。
在此之前,“沙地”在宋春阳的想象中是满目黄沙、一片荒芜。但是当真正踏上毛乌素沙地时,眼前的画面却颠覆了她的认知:植被覆盖度比想象中大很多,空气质量也非常好。后来她才得知,从2006年毛乌素沙地建站开始,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与当地群众携手治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点点恢复了绿意和生机。
同样让她感到震撼的是台站里科研人员的状态:每一个在站工作的研究生都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看到他们的工作状态,我突然意识到,数字与论文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长成于泥土里的。我们的专业知识真的可以让绿意发芽,能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这对于上大学后正处于迷茫期的宋春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让她意识到原来林业人的工作背后有如此厚重的意义。
保研时,宋春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荒漠化防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决心要留在毛乌素沙地开展未来的工作。2020年起,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宋春阳正式开启了在毛乌素沙地的 “驻守模式”——每年4—11月的植物生长季,她都会驻守台站,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与沙地为伴。
每到植物生长旺季,宋春阳都会走到沙地中进行调查取样。“一个样方内大概会有10—20种植物,我们需要在小样方内数出每种植物的株数,并把它的叶片、茎、根系都进行取样后带回实验室,测定它的功能性状,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来进行多样性指标的计算。”从2021年到2024年,宋春阳无数次地重复着这一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通过这些数据,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性指征指标,为未来进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宋春阳向当地科技局工作人员讲解样方。受访者供图
实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沙地中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植物在生长季之前需要大量的雨水,但是盐池的降雨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2023年的干旱让宋春阳印象深刻,“那年在植物生长季固定调查时,植物因为缺水长得非常不好。直到调查结束,降雨才姗姗来迟。但我们必须要尊重现实、如实记录。”
“我总会想,我们积累的每一份数据、每一段经历,都是在为这里的绿意铺路,为土地带去希望。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让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持做下去。”这片土地,也为宋春阳带来丰硕的学术成果,她的四篇学术论文正是源于对这里的研究。
走进当地中小学讲科普,成为绿色传播者
2022年,宋春阳成为宁夏盐池站学生站长。
宁夏盐池站平时由学生自我管理,日常驻守的学生有15到20人,8月旺季时能达到30人。宋春阳的工作清单,一下子变得很长:负责学生们的后勤伙食,每周到最近的镇子采购一次食材;要跟进科研项目进度,协调实验安排;要接待来访的科研团队,组织学术交流会议……琐碎的事务填满了她的时间,但她觉得“每一天都非常有趣”。
台站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宁夏每年入冬比较早,10月份就需要穿羽绒服,但没有供暖设备。每到这时,洗澡成了最痛苦的事情。宋春阳喜欢逛街、喜欢做美甲、喜欢看运动会,在台站里,这些都成了奢侈的幻想。“但每天晚上抬头,我就能看到沙漠里漫天的繁星,这份宁静与辽阔,是城市里永远看不到的风景。”
除了自己的工作外,宋春阳还参与到台站的各类项目中:每月接待十几支科研团队,细致讲解台站的研究成果;每年接待2到3批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的本科生,带他们走进沙地。
为了让本科生在台站的实践更加有意义,宋春阳还对本科生的驻站实践进行了改进。给林业专业的学生安排“小型科研项目”,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设计实验方案、采集数据,到分析结果、撰写报告,完整体验科研流程;给非林业专业的学生准备标本制作、植物滴胶等趣味活动,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沙地植物。
宋春阳(右)给盐池县的中学生进行科普讲解。受访者供图
除台站内的工作外,宋春阳还在盐池县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进行生态保护、区域地下水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知识。“很多小孩虽然生活在那里,但其实对当地的植物种类并不了解,更不清楚我们在林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通过科普,宋春阳希望让当地中小学生从小建立对于生态保护以及科研工作的认知。2023年,台站为盐池县编录的当地植物志正式成册,成了当地学生认识家乡生态的最好教材。
四年来在宁夏盐池台站的工作,让宋春阳从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现在没有什么能打倒我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从零开始完成了很多我从来没想过的事情,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