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通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工作,面向新入学大一年级学生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目前全部33个专业(方向)、3600多名学生修读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
60多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共同教研,敞开校园的重点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通过翻转课堂促进学生们主动探索、深度学习……10月30日,新京报记者在北京物资学院全面了解该校在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方面的探索成果。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物资学院自2024年秋季开始,面向当年新入学大一年级学生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也以人工智能通识课为抓手,从教育理念革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专业赋能等多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AI通识教育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与创新。

北京物资学院开放校园的重点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 蔡赫 摄
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自驱力、形成学习共同体
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物资学院的国家级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层,高达7层的自动化立体库矗立其中,只要老师将代码准确输入,传送装置便迅速启动,将货物运抵其指令层的指定位置,大一新生们双眼紧随机器上下移动,全程智能的无人分拣、智能传送装置就这样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是该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实验教师赵宝芹带领大一学生走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真实场景,带领大家了解AI可以参与承担物流领域中的哪些工作,了解智能设备操作系统的运行流程,为他们日后走上各自的专业学习、实践埋下“AI的种子”。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闯介绍,自去年9月开学起,北京物资学院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了刚入学的所有大一新生。学校前期组织了60多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虚拟教研室,通过集体教研为学生们开好通识课程。在实践中,发现了很多有亮点的案例,激起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社区,用问题驱动学生们开展实践,张闯发现,不同基础的同学在学习中形成了一起学习的共同体。“我们发现只要不给学生预设条条框框,让他们充分展现想象力,他们可以做出超出我们课程设计意料之外的事情。”张闯说道。
应用统计学专业大二学生霍爱京便在其中发现了编程乐趣。他回忆,大一之初在接触人工智能通识课后,他发现AI可以让编程变得简单。看不懂的程序和代码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模型读懂,程序报错的代码可以利用大语言模型分析问题所在,这给了他很大空间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识课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认识AI的大门。

学生们在实验室内操作机械臂。 蔡赫 摄
他的指导教师北京物资学院系统科学与统计学院老师刘力菡介绍,去年刚开课时“就像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探索发现了更有方向性的授课经验,就是“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本科生”,在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堂上,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比如霍爱京就在利用他的人工智能知识帮助研究生学长们解决一些科研中的难题,“他有人工智能导论课的先决条件,他不惧怕编程”。正如刘力菡所说,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课程给了学生们更多探索机会,该校博学创新班大一新生戴子珺告诉记者,她和小伙伴通过分析四种AI工具的优劣,从中挖掘出了能够帮助自己学习的不同产品,有的资料全面,有的成片逼真。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自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高校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市教委统筹推动、系统部署,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和育人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课程创新采用分层分类设计理念,针对理工、管文、艺体三类学科背景分别开发特色教学方案,构建起“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宋燕星表示,“AI+物流”的前沿拓展模块就是该校所创建,通过“AI+”的案例式教学,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人工智能素养训练。
各大重点实验室成为学生应用AI的实践场域
不仅提供人工智能通识课的理论内容,北京物资学院还把校内各大重点实验室开放出来,为学生们实践所用,他们可以在实验室内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其中资源参与各大赛训。“小迈小迈开始执行任务”“小迈已到达‘防爆仓库’,识别要排除的爆炸物形状”,在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室内的沙盘中,一台智能小车在识别出“防爆仓库”上画的圆柱体“炸弹”后,驱车在障碍物间行走,准确将区域内的一个圆柱体积木捡拾,放回了“防爆盒”。
“作为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通过先导课程、AI通识课意识到了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学科基础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比如代码要学好线性代数,让我知道日后应如何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大二学生白一冰介绍,他在大一期间通过通识课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他利用实验室的智能车等设备,和小伙伴一起调试机器、搭建场景,并主动参加市级和国家级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赛事,最终取得了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荣誉。

系列课程极大地点燃了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热情。 蔡赫 摄
物流系统实验平台、智能供应链协同创新实验中心及 AR/VR实验室可进行人工智能通识课校内实践;北京市智慧物流重点实验室的设备能够涵盖学生“AI+物流”模块实践的教育教学;AGV机器人、智能机械臂等核心设备可以为人工智能通识课学生开展具身智能实践……张闯介绍,北京物资学院通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工作,面向新入学大一年级学生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目前全部33个专业(方向)、3600多名学生修读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学校也以这门课程为抓手,从教师组织、教育理念革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等多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AI通识教育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其中,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深度融合“项目式学习”理念,将课程的过程性作业、实验实践内容,特别是以全覆盖的校级学科竞赛为核心项目载体,极大地点燃了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热情,并显著强化了其核心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生想象力、自驱力、合作力和创造力的“四力”提升。从今年的学科竞赛的获奖分析,经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学习的大一新生获得省部级以上重点赛事奖项的数量较往年数量有显著提升。
张闯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关于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和开展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紧密围绕自身物流流通学科特色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强化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产教融合,持续迭代优化人工智能通识课、建优推广“智慧物流”微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首都产业发展需求。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