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构建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北邮助力北京高校新生“同上一门AI课”

    :2025年10月31日
    新京报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牵头高校,深度参与了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建设。

    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已落地一年,AI与大学课堂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高校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建设,目前全市已有38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选课学生近12万人,实现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面开课。10月30日,记者走进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实地探访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

    记者了解到,在课程设计上,北京市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针对理工、管文、艺体三类学科背景分别开发特色教学方案,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人工智能素养训练。同时,各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

    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将在持续深化通识课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工作。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在通过一学期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学习后,将人工智能与体育结合,开发出篮球、乒乓球等AI体感交互游戏。 王辉 摄

    “请开始投篮——球太低了”,在北京邮电大学智能体育研究中心,一位同学正对着一块“AI魔镜”做出投篮动作。而“魔镜”中的人工智能,则会通过识别并分析他的动作,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

    这是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经过一学期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学习后,将人工智能与体育结合,所开发出的大作业成果。“我们把在课上学到的模型算法应用到这个体感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理解了,算法如何赋能千行百业。”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AI体感交互游戏开发团队成员孙大壮说道。

    构建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记者了解到,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牵头高校,深度参与了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介绍,该校自2020年起,就开设了面向大一新生的《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并实现全校各专业新生全覆盖。基于此课程改革经验,2024年,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邮电大学牵头,联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落实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任务。

    “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大面积地在全市市属高校范围内‘同上一门课’?”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李思讲到,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创新采用分层分类的理念,设计“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4个模块。

    在通识基础模块,按理工、管文、艺体不同专业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在算法原理模块,设计系统化的课程包,由各个高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使用;第三模块是前沿拓展,由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制作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案例;第四模块是实践实训,遵循“一校一品”原则由各校自行组织实践实训课程。

    其中,许多在京高校都加入“人工智能+X”前沿拓展模块的建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了AI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

    “允许各校开展‘必选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创意乐高’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供给,凸显了课程教学‘弹性’。”孙洪祥表示,希望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走进中小学开设AI实训课

    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之余,北邮也在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到更多的学段,真正实现“大中小一体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科良介绍,当大学生学完人工智能通识课后,会走入中小学课程开设人工智能实训课,或在《AI在大前》平台上讲授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希望让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能培养人工智能思维,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大学生们已经走入北京市28所中小学教授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已持续两学期。除北京之外,大学生们也会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走到全国各个地方去讲授AI。“从反馈上看,中小学生还是比较认可大学生的授课,他们会讲更多和生活相贴近的内容,比如如何写作一部智能小说?如何在AI的帮助下提高成绩?”陈科良说道。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发展现状 学生体验 针对不同学科特色 AI课程设计 微专业建设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