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举办中学校长论坛,讨论AI教育实践。教师用AI提升效率,学生个性化学习。强调AI助教,保留教师核心价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张中
10月31日,山东大学举办第二十届全国重点中学校长论坛。本次论坛首次推出“交流沙龙”环节,特邀齐鲁晚报资深教育记者徐玉芹主持,与来自东西南北四所代表性中学的校长展开一场跨越地域的教育对话。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四位校长分享了所在学校在AI赋能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既有硬核技术落地课堂的惊喜,也有对教育本真的坚守与反思。

跨区域实践:AI正在如何改变中学课堂?
“今年校庆展示课,我们定的主题就是‘AI+教育重塑课堂’。”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鹊华校区执行校长王飞的开场白直奔主题。他介绍,拥有77年历史的省实验中学在新校区建设中提前5年布局AI基础设施,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我们正尝试用数据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成长路径,让因材施教从理想走向实践。”

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教师工作中。王飞举例说,AI批改系统将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跨校区联合备课则通过智能系统打破时空限制。“过去各校区教研‘各自为战’,现在可实现实时协同,效率大幅提升。”

远在西北边陲的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的探索令人惊喜。校长康日佳——一位支边山东人的后代,带着乡音热情介绍:学校不仅建成全疆首批数字录播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更将地域文化融入AI教育。“我们开发‘胡杨积分’德育系统,用数据分析学生行为,让AI与‘胡杨精神’育人目标结合。”据介绍,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二十四届科技节,无人机竞技、科学实验秀等活动让AI学习变得生动可感。
教师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AI协作者
“不懂AI的教师将落后于时代。”石家庄二中校长宋泽亮——一位原物理竞赛教练的发言掷地有声。他提出教师素养的“升级版”:在专业素养、教法素养、考法素养之外,必须增加“AI素养”。该校将课程体系重构为“AAC爱思爱创”体系,突出智趣、创趣培养。

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校的“AI护心小屋”。宋泽亮介绍,学校引入名为“悟空”的生活伦理智能体,学生可与之私密对话,AI能进行初步心理疏导并生成数据报告。“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的成长。”

相对于前面三位校长的乐观,上海中学副校长徐岳灿则展现出海派教育的审慎。他透露,该校虽已构建覆盖德智体美劳的AI学生评价系统,建成近百个创新实验室,但他认为,教育对AI的应用应当保持“理性节奏”。
“我们不大面积推广AI批改作文,而是选择特定场景人机协同。”作为数学教师,徐岳灿曾经“挑战”过AI的数学能力。挑战结果证明,当前AI尚不能解决数学领域的组合问题或高考导数难题,“知识教育依然不可替代。”
共识与呼吁:大中衔接共筑AI教育新生态
四位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到对高校的合作期盼。王飞建议山大打造AI资源共享平台;康日佳希望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室”;宋泽亮则期待高校帮助完善学校的“牛牛虚拟智能体”——巧合的是,山东大学吉祥物同样有牛元素,引得主持人感叹“缘分天成”。
徐岳灿的观点引发深度共鸣。他认为,AI是教育的最强赋能者,但非替代者。他认为,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高阶思维示范、技术伦理引导和情感价值传递。徐岳灿引用上海中学老校长的话强调:“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山大校友,主持人徐玉芹适时补充了山大的独特优势:“在AI时代,山大厚重的文史哲底蕴正是培养完整人格的关键。”她以即将“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张洪章校友为例,说明人文素养与科技创新的相辅相成。
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教育对话显示,AI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土壤中长出多样化的实践之花。从齐鲁大地到天山脚下,从华北平原到黄浦江畔,教育者们既拥抱技术变革,更坚守育人初心。正如沙龙尾声的共识:当人工智能如岑参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教育的温暖永远需要师生心灵的“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