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济南报道
今年4月,山东女子学院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同步获批全国首个普通本科“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标志着我国托育人才培养正式迈入本科教育赛道。作为山东省内唯一开设该专业(教育学类)的本科院校,山东女子学院的突破性进展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25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了该校教育学院早教教研室主任姬彦红,揭开这一“托育人才”培养新赛道背后的故事。
托育人才本科层次培养,与专科有何不同
作为2016年全国首批早期教育专科专业的开拓者,山东女子学院此次本科专业申报历经两年沉淀,依托国家级一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积累,2024年实现专业升级。
“专科教育侧重基础照护技能,本科层次更强调机构运营与教学研发能力。”姬彦红一语点明本专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
据姬彦红介绍,“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婴幼儿身心发展与支持、回应性照护与安全保障、托育机构运营与管理等模块,培养“会照护、懂管理、能培训、善合作”高素质人才。
例如,针对“识别婴幼儿非语言需求”这一难点,设置情境模拟课,提升回应性照护水平。针对社区托育点负责人缺口,开设机构管理实训课,增强运营管理能力。面对托幼一体化趋势,加强对幼儿园教师转岗托育的培训。
科学的托育,不是简单“看孩子”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托育元年”序幕。此后,国家密集出台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将“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列为重点任务。
尽管政策强力推动,家长对托育机构仍存疑虑。
“许多家庭认为‘带娃是本能’,但育儿其实是复杂系统工程。”姬彦红直言,专业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科学干预”,“比如发育迟缓的早期识别、回应性照护的标准化流程,这些都能显著降低‘盲目育儿’风险。”
姬彦红特别提到2018年世卫组织提出的“高质量照护”框架:“科学的托育不是简单‘看孩子’,而是通过每一个互动促进潜能发展。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让家长敢放手、愿放手。”
“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但0-3岁科学育儿的质量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姬彦红表示,山东女子学院申办该专业正是响应国家战略,“婴幼儿早期大脑可塑性极强,科学的回应性照护能最大限度激发潜能,这是关乎未来人口竞争力的‘起跑线工程’。”
瞄准托育服务新业态,填补全链条缺口
据姬彦红透露,山东女子学院新增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规模预计于今年6月初确定。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省内50余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仍存在结构性缺口,尤其缺少本科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学前教育法》取消幼儿园托班年龄限制,山东省政府提出的“2025年建设10万托位”目标正加速推进。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包括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幼儿园托班家庭托育园、育儿指导站等。
“新专业毕业生将重点对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机构等新兴业态,覆盖从基础照护到行业标准制定的全产业链需求。”姬彦红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毕业生将填补从一线照护到机构管理的全链条缺口。”
“我们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托育从业者,更是中国人口质量的‘工程师’。”姬彦红强调,眼下,山东女子学院已与多家省级托育示范机构建立了“实习-培训-就业”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具备课程研发、师资培训、机构运营等复合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姬彦红表示,这场关乎未来人口竞争力的教育变革,已在齐鲁大地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