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降,幼儿园难,幼师转型做家庭陪伴,需求大待遇好,成蓝海。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张晓文 郑宇飞 济南报道
编者按:出生率下降让幼儿园面临挑战,但教育需求从未消失,只是以新的形式呈现。这个教师节,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幼教人的破局选择”特别报道,展现教育职业的新出路,记录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职业群体。
教师节前夕,济南一家专注2-12岁婴幼儿陪伴的教育咨询服务公司,几位老师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准备。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同,她们不是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庆祝,而是要走进一个个家庭,与那些他们日夜陪伴的孩子共同度过。
从托育老师到入户陪伴,被逼出来的转型
贾雯稀还记得2020年春天的艰难抉择。受疫情影响,她所在的托育机构迟迟开不了园,可房租、工资等开支一分都不能少。
作为济南这家教育咨询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她试过做外卖、搞图书借阅、做辅食团购,可这些项目都没坚持下来。后来,她和教学主管李丹商量转型,想做儿童成长陪伴服务。
“谁不想按正常轨道发展?”贾雯稀坦言,“可出生率下降,连生存都难的时候,只能‘上梁山’。这条路,既是顺理成章,也是被逼无奈。”
进军到新的赛道后,贾雯稀每周都会与儿童成长培训师交流学习。
最初的服务形式很简单:老师们把幼儿园课程“搬”到家庭里,每天进家两小时,用熟悉的教具,给熟悉的孩子上课。这种模式,既帮幼儿园消耗了已收的课程费,也给老师保住了基本收入。
即便这样,最初也只有6位老师愿意尝试。贾雯稀说:“很多老师害怕,觉得进家不像老师,倒像阿姨。”
转机来自家长的需求。有人问“孩子太小不想送园,能不能请老师到家上课”,还有人问“能不能延长服务时间”。这些问题,让贾雯稀看到了新的市场机会。
2020年疫情稍缓,幼儿园已出现招生难的苗头。贾雯稀和李丹再次商议,最终正式成立公司,聚焦2-12岁儿童的成长陪伴服务。
“我们不是阿姨,是有专业能力的老师”
李丹是最早入户的老师之一。她曾带过3个孩子,最长的陪了7年半。“从幼儿园到家庭,有心里落差,但真能帮孩子成长,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当初选这行,家人并不理解:“上了这么多年学,怎么去做月嫂的活?”李丹没放弃,甚至为证明自己考进过编制,可最后还是选了自己看好的托育行业。
作为曾经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李丹总共带过3个孩子,最长的陪伴了7年半。
即便有这份坚持,她还记得第一次进家时的拘谨:“以前在幼儿园带娃,面对的是孩子和家长群体。现在进了家,孩子爸妈、老人都盯着你,状态完全不一样。”
“角色定位是老师最大的心理坎。”李丹说,“很多老师怕进家后被当成阿姨。我们一直强调:阿姨很棒,但我们是有专业能力的老师。”
这种“一对一”服务,对老师要求更高。除了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还得懂儿童心理发展、会做家庭教育指导,有些家庭甚至要求老师会外语。
作为教学主管,也是“过来人”,李丹介绍:“每个孩子都有专属教学计划。从起床、吃饭、游戏到睡觉,每个环节都是教育契机,一整天的安排都经过科学设计。”
针对新老师,公司有岗前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对于有幼儿园经验的老师,公司给她们的培训周期会缩短,主要进行入户实习方面的实操培训。
市场需求爆发,幼儿园老师纷纷涌入
今年6月起,贾雯稀明显感觉到变化:“每天面试近20人,很多是幼儿园老师、园长,甚至教育管理者。”
出生率下降,不少幼儿园关停、编制缩招,很多老师主动找转型出路。省外有些幼儿园,甚至把“能提供住家服务”作为秋季招生的宣传亮点。
现在,贾雯稀的团队从最初2人发展到16人,其中八成是幼师转型来的。
除了幼师,不少有经营压力的幼儿园也盯上了这个新赛道。贾雯稀透露,最近已有几家幼儿园来咨询。这个行业的蓝海,不仅吸引幼师等科班人士,还让宝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人动了心。
“新一批人正在吃这波红利,就像早年干托育的老师,现在都成了主管。”贾雯稀说,尽管过来报名咨询的人很多,但她还是设置了不低的门槛:“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学历背景是三大硬标准。”服务高净值家庭时,老师的综合素质更重要。
很多人转型,也看中了陪伴师的待遇。一位从业不到半年的陪伴师说,从幼师转过来后,工资翻了番。单白天住家,薪资就在5000-15000元。要是24小时住家,再加上英语六级等加分项,薪资还能更高。
孙超是济南一家母婴教护中心的创始人,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与贾雯稀公司合作的月子中心负责人,她从另一视角看到了陪伴师的价值。
“我们月子中心的宝妈,回家后仍需要专业支持。”孙超说,“现在的网络信息太碎片化,反而让宝妈更困扰。比如‘过度喂养’,很多人只知道概念,却不知道怎么判断。”
她的月子中心与贾雯稀所在公司合作,为出月子后的家庭提供陪伴师服务,实现“无缝衔接”。“以前家长遇到问题,我们只能线上指导。现在有了专业陪伴师,能直接帮到家庭。”孙超说。
机遇和挑战并存,“陪伴经济”或是下一个蓝海
与此同时,政策环境也在为这个新职业铺路。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为家庭教育专门立法。据媒体报道,随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有机构预测,2021年家庭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市场供不应求将是未来30年常态。儿童成长陪伴师,正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职业。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教育部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普通本科专业目录,山东女子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的高校之一。该校教育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教研室主任姬彦红认为,儿童成长陪伴师本质上属于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托育专业人才的重视。
在姬彦红看来,这一民间兴起的新职业,不是简单“看孩子”,而是基于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现在很多家长不会带孩子,特别焦虑。其实懂了儿童发展规律,就没必要慌。陪伴师很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家长,帮他们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提升其育儿的能力。”
不过,市场需求虽旺,也有宝妈担心:“现在陪伴师素质参差不齐,家里又是隐私地方,把孩子交给陌生人,肯定有顾虑。”有从业者也提到,行业人才储备和素质还得加强。
对此,姬彦红建议,要加强校企合作,让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她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职业会越来越规范、专业。
面对当下的挑战,贾雯稀和李丹很有信心:“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可陪伴需要专业。往后发展,这个行业一定会更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