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本记录思考过程,助思维进化,重分析,贵自知改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青岛高新职业学校教师 倪林杰
新学期开始前,我整理上学期学生的错题本。大多数学生用红色笔或者蓝色笔把错的部分勾画出来,也有的用特别的符号做了标志,最特别的是在错题旁边写了自己做错的原因和学习心得。翻看这些错题本的时候,我的思维还原到课堂上课时的情景,出错的原因每本都不一样,学生给出答案的原因也不一样,错题本这个名称不是很恰当,因为这不仅仅是改错,重点也不是纠错,错只是表面,背后是自己思考的过程,这是被低估的思维进化地图,学生记录的是思考的过程和方法。
在不少人眼中,错题本不过是抄写错题的体力活,是强加的额外任务。然而,正像写不好字不能只怨笔不好,睡不好觉不能只怪床不好,当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错题本实则是记录思维轨迹,实现自我思想力超越的强力工具。我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也使用错题本,重点记老师的观点和方法,其次是记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然后通过笔加深认识和思考。
错题本究竟是什么?错题本远不止是“错题的集合”,它是个人学习的记录本,应该类似学习过程的记录手稿,是思维推进的路线图,更是针对个体思考的反馈。暑假读《达·芬奇传》被书中的手稿插图吸引,这些手稿精密地记录了大脑思考、分析、设计、创新的过程,改错的部分也不仅仅是错误,更是思想修正的部分。
从表面看,错题本记录了做错的题目;往深处看,它捕捉的是思维过程中的偏差、知识网络的漏洞和解题策略的盲区。每一道错题都是思维路上的一盏红灯,提醒我们此处需要停下来重新思考。用好错题本的关键是重视学生呈现的思考状态,重视错题本的深层价值:
从“无知”到“自知”的认知桥梁
古人云“知不知,尚矣”,认识自己的无知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简单五个字出自两千四百年前的哲人之口,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人类的智慧并没有跃升多少。乔布斯曾言:“我愿用一生的财富与名誉去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处半日。”错题本恰恰提供了认识自身认知局限的客观依据。通过系统记录错误,学生能够从主观的“我以为我会”走向客观的“我实际上知道了哪里不会”,完成从无知到自知的关键跨越。
思维模式的显微镜
同一知识点的反复错误,暴露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思维模式的定势,或者说思维链条的缺陷,比如总是忽略负号的学生,可能反映的是粗心大意的思维习惯;而屡做屡错者,可能原因就是信息提取不足和系统化思维整合能力的缺失。错题本正如达·芬奇的手稿,让这些隐性的思维模式显性化,为改进与创新提供明确方向。
个人专属的学习路径图
通用教材和教辅是针对大众的,而错题本却完全是个人化的。它精准标示出每个学习者特有的知识盲点和思维误区,相当于为每个人绘制了一张独一无二的学习地图,指明哪些地方需要加固,哪些路径需要调整。新学期,如何让错题本“活”起来?建立错题本不是目的,让错题本发挥作用才是关键。以下是让错题本焕发新鲜活力的具体方法:
1. 三个要素不可少
一道有价值的错题记录应包含三个要素:原题和错误解法、正确解法和过程、错误原因深度分析。其中最后一点最为关键却最常被忽略。一个人如果射箭射不中靶心,原因是什么?是箭的问题?是靶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优秀的运动员是怎么做到人箭合一精准射中靶心的?
错误分析不应简单归为“粗心”“不会”,而应进一步追问:粗心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审题时遗漏关键条件?是具体知识点缺失还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2. 分类整理是关键
不要按时间顺序直线地记录错题,而应按主题分类整理。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概念理解错误、思路方法错误、审题错误、计算失误、心理因素错误等。定期回顾分类后的错题,如果反复犯错,能及时识别并且针对性地突破思维定势。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录,视觉差异让重点突出,复习时能够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复盘的真正目的不是重做题目,而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初为什么这样想?现在应该怎样想?两种思维之间有什么差异?
3. 举一反三的智慧
孔子在《论语》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培养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说明你已经真正掌握了这类问题。随着学习深入,保留典型问题和未解决问题,让错题本始终保持精简和高效。为什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重视学生错误的反馈,有必要甚至可以设计错误的答案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进行思考?因为人类思维不同于AI思维的逻辑化,人类的思考往往与情景融合而不是单纯的逻辑正确,重视人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学习独有的温度,向学生示范性展示教师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公开分析自己的“错误”(即使是设计的),展示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这种示范远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
4. 个性化因材施教
通过查阅学生的错题本,返回教学现场,返回教育情景,教师能够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困难所在,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指导,而非一刀切的量化教学。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典型错误和解决心得。这种分享不仅能够避免他人重蹈覆辙,更能营造“错误是学习机会”的积极班级文化。
一本好的错题本的价值远不止于提高考试成绩,更在于培养对自身思维的思考和调控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的核心,更是应对快速变化世界的必备技能。当我们养成记录、分析、反思错误的习惯,我们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把错误视为失败,而是视为成长的机会。每一位学习者都应拥有一本记录他们思维历程的错题本。它会见证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在反思中成长的全过程。
现在,新学期即将开始,把错题本作为学习工具,让它成为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吧。用好自己的错题本,真正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而是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