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共情接纳孩子被批评的情绪,区分行为与自我,与老师合作解决问题,培养自信。批评是成长养分,教孩子面对不完美更重要。
当孩子在学校被批评时
要么火急火燎找老师“讨说法”
要么转头骂孩子“不争气”
可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要么更叛逆
要么变得怯生生的
甚至怕去学校
老师的批评本身不是“洪水猛兽”
但学生很容易把“这件事做错了”解读成
“我这个人不好” “老师讨厌我”
孩子被批评后
家长该怎么帮他“消化”情绪
站稳脚跟呢
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共情:接纳情绪,再谈道理
孩子被批评后,最先涌上的是委屈、羞耻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此时 “讲道理” 只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家长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时不时点点头、拍拍肩,可以利用“被老师当众说,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没面子,心里又难过又生气?”等话语及时回应,让孩子感受到 “我的情绪是正常的,爸爸妈妈懂我”,从而慢慢平复情绪。切忌说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这类话会否定孩子的感受,让他们把情绪压在心里,长期易导致自我怀疑。
二、认知重构:区分“行为”和“自我”
很多孩子会把 “老师批评我的行为” 等同于 “老师讨厌我这个人”,进而产生 “我很差劲” 的负面认知。家长可以通过 “问题拆解法” 引导孩子思考:“老师刚才批评的是你哪件事?比如是作业没写完,还是上课说话了?”“那这件事没做好,能说明你是个坏孩子吗?”。同时结合具体事例强化认知,比如 “上次你主动帮同学捡文具,老师还表扬你热心呢,说明老师看到的是你的不同表现,不是否定你这个人”。通过这种引导,让孩子明白 “错误是暂时的、可改变的”,避免将批评内化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三、家校合作:“反馈”代替“问责”
跟孩子谈完话后,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其核心是 “协同解决问题”,而非追究责任,可以先肯定老师的责任心,再客观陈述孩子的状态:“孩子回家后有点委屈,不太敢说具体情况,我们想了解下当时是什么情况,也好帮他调整”;最后提出合作需求:“您看我们在家需要重点配合做些什么,咱们一起帮孩子改进”。这种沟通方式既尊重了老师,又传递了家长的重视,能形成教育合力,帮孩子更快调整状态。
四、培养自信心:以“小成功”重建自我认同
批评可能会暂时削弱孩子的自信,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重建自我价值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微目标计划”,比如 “明天上课主动举一次手”“作业比今天少错两道题”,这些目标难度低、易达成,孩子完成后及时给予具体表扬。同时可以建立 “闪光点日记”,每天和孩子一起记录他的一个优点或进步,比如 “今天主动整理了书桌”,让孩子意识到 “即使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依然有很多优点”。这种正向强化能帮孩子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减少批评带来的自我怀疑。
孩子成长路上,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重要的 “成长养分”。家长不必害怕孩子被批评,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帮孩子把批评转化为认识自我、提升能力的契机。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不完美,比让他们暂时 “不犯错” 更重要。
作者简介
常钰(南通市通海中学)学校专职心理教师 。
心理工作格言: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过去对我们的影响。
心理工作主要成绩简介:江苏省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南通市心理优质课二等奖。
来源:基教处
编辑:单学艺、盛呈燕
校对:王骏
审核:陈新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