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发起“照亮我的那本书”征稿,分享教师阅读故事。班主任黄吉荣读《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科学管理班级,提升效率,关注学生成长。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鸡山小学教师 黄吉荣
作为一名在班级管理中常感“千头万绪”的班主任,翻开陈宇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时,我始终带着“寻找解法”的期待。读完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一张张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将班主任工作中琐碎、复杂的事务,梳理成了可落地、可复制的行动指南,让我对“科学管理班级”有了全新的认知。
以往面对班级工作,我常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早上处理学生迟到问题,课间调解同学矛盾,午休检查卫生纪律,放学后还要回复家长的各类咨询,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却总觉得没抓住重点。而陈宇老师在书中,恰好戳中了这种忙乱的核心——缺乏对工作的系统梳理。他将班主任工作拆解为“日常事务管理”“学生成长引导”“家校协同沟通”“班级文化建设”四大核心板块,每个板块又通过思维导图的分支,细化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比如“学生矛盾调解”这一板块,导图清晰地列出了“倾听诉求—还原事实—分析原因—引导和解—后续跟踪”五个步骤,甚至标注了每个环节的沟通技巧,像是“先听双方说完,不急于下判断”“用‘你当时的感受是……’引导学生表达情绪”。这些细节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处理问题不是“凭经验”,而是有科学的流程可遵循,以往我总在矛盾刚发生时就急于评判,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书中对“学生个体关注”的深度拆解,更让我深受启发。班主任面对几十个性格、习惯各异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一刀切”的管理误区,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我过去常简单归结为“不够努力”,却从未系统思考过转化策略。而陈宇老师在“学困生转化”的思维导图中,从“分析成因”(是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还是缺乏自信)到“制定方案”(分层作业设计、课堂关注重点、课后个性化辅导),再到“效果跟踪”(每周小测反馈、每月谈心记录),每个节点都具体到可操作的细节。比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建议“将课本核心知识点拆解为每日小目标,完成后及时鼓励”。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没有将“管理”等同于“约束”,而是始终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展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思维导图中,陈宇老师没有只强调“制定班规”,而是增加了“学生参与班规制定”“设立班级成长角”“组织特色主题班会”等分支,强调“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班规多是我和班干部制定后直接公布,学生缺乏认同感,执行时自然会有抵触。后来我借鉴书中方法,组织全班讨论“班级里哪些行为需要规范”“违反规则该如何处理”,没想到学生提出的建议比我考虑得更细致,比如“自习课说话可以‘罚’为班级讲一个小故事”,既起到警示作用,又不会伤害学生自尊。从那以后,班级纪律明显好转,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更强了。
合上书,我特意将书中核心的几张思维导图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的显眼处。它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本教学参考书,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当我再次面对繁杂的班级事务时,不再慌乱,而是会先对照导图梳理逻辑:这件事属于哪个板块?核心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步骤可以参考?这种“以图理序”的思维方式,让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也让我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而非仅仅应付事务性工作。
班主任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更不是“凭感觉的摸索”。陈宇老师用思维导图告诉我们: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理清工作的逻辑,就能让班级管理从“忙乱无序”走向“从容有序”。未来,我会继续将书中的方法融入实践,用更清晰的思路、更温暖的行动,为学生搭建一个有秩序、有温度的成长空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