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热”下,文科教师先遇“寒流”。近年来,多个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变化,文科生要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情况下,不少高中的文科班数量大幅缩减。在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延瑜
编者按:“理科热”下,文科教师先遇“寒流”。近年来,多个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变化,文科生要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情况下,不少高中的文科班数量大幅缩减。在理工科招生比例逐步加大的大背景下,高中文科班和文科老师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高中历史老师,正面临着“守冷灶”的境遇。近年来,多个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再加上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变化,选择“历史、政治、地理”纯文组合的学生减少。历史老师陷入 “三重困境”—— 日常课时不饱和、职称晋升没有优势、薪资也随工作量减少而下滑,职业发展空间被持续挤压。
文科班一再缩减
这个暑假,王菲负责组织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
此前,她也是教师培训中的一员,但现在随着课时减少,学校领导要求她承担更多教学之外的任务:宣传、教师培训、共青团……
作为一名公办高中历史老师,王菲笑得有点无奈,“我上次还开玩笑,说我是学校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王菲带3个班,每个班一周2节课,一周总共只上6节课。作为一名已经工作近10年的教师,备课早已轻车熟路,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她都被学校安排着干各种事务性工作。
虽然上班时间也闲不下来,但这种“无课可上”的情况,还是让王菲心里感觉担忧。
“学校要求一周要上够10个课时,如果课时不够,将来评职称都达不到门槛。”王菲说,课时量在那摆着,学校的评优、职称等都是首选课时量多的教师。自己跟学校领导提出过,自己可以带德育课等来顶课时,但终归不是“主责主业”,都属于“兼职”。
高招会现场
如果说王菲目前还是对未来有担心,那晓亮已经开始着手转换赛道了。
作为一名“头部”高中的历史老师,晓亮所在的高中毕业级有1200多名学生,选择历史的纯文科生却只有180个。这180名学生,硬生生分为了5个班,此前一个班最少45人,而选科后的“文科班”,可谓是“小班制”“精英化”了。
目前学校有包括晓亮在内的17位历史老师,这5个文科班,根本就“不够教”的。晓亮年轻,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开口就是“年轻同志的赛道更多,学校其他岗位更需要你们创新,要把教课的机会留给老同志。”
晓亮说,自己毕业后曾经在辅导班工作过两年,后来又在学校干临聘的老师,工作了两年多,当时做梦都想“考编上岸”,希望能够稳定。现在如愿有了编制,却又面临着“无课可教”。
那种久违又熟悉的“恐慌感”,让他开始追寻下一个“上岸”。
“我们已经有个同事去年考去了法院,我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下一次的省考。”晓亮说,自己已经快30岁了,去年刚结婚,接下来还想换房子、要孩子,桩桩件件都需要钱,需要稳定。
“编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爸妈以前都是厂编制,后来厂子效益不好都下岗了。”晓亮说,自己还报名了在职研究生考试,希望趁着工作不忙,再进修一下学历,“多学一点,多一条路。”
“更实惠”的选择
这种“无课可教”的缘由,在近年来的新高考选科模式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中有迹可循。
近年来,多个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在不同省份分为“3+3”模式和“3+1+2”模式,其中有23个省市区实行“3+1+2”模式。 以“3+3”方案为例,考生高考共考6科,前一个“3”是指语数外三科,所有考生都必考;后一个“3”,是由考生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
在最开始得知选科的时候,王菲心中还有点窃喜,觉得历史“有趣”,在高中课程中也相对比较“通用”,选择历史的学生肯定很多,她甚至还做好了“加班、加压”的心理预期。一开始,选择“物化生”的“理科班”和选择“史地政”的“文科班”还相对“势均力敌”,但随着时间推移,选择“理科班”的学生逐渐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原因无他,选科虽然是考生自由自主,但最后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理科专业却比文科专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满屏尽是期盼的眼神,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上探未来
2021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指引》),并于2024年正式实施。在《指引》中,理工农医专业要求“物化双选”的比例超过九成。部分高校类似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文科专业,选物理科目的考生也能报考。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大学的专业,需要考生选择物理、化学这种理科科目,而选择了历史、政治、地理科目的考生,在专业报考上会受限极大。
简单来说,高中选理科,不仅大学报考时能选择的专业更多,录取名额也相对更多。这样一笔明明白白的 “账”,家长和考生心里都有数 —— 如果不考虑兴趣和擅长与否,选理科其实是高考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王菲说自己很多同学都是文科老师。相比于他们,自己目前至少还能保证“有课上”,有些实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作为历史老师,甚至面临“无课可上”的困境。
晓亮所在省实施的是“3+1+2”,这种新高考模式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必考,“1”是在物理和历史中任选1门,“2”则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2门,目前国内29个省份已经实行。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和物理只能二选一;而选了物理,能报考的大学专业范围会宽很多,将有更多上心仪大学的机会。
“我们省虽采用‘3+3’选科模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同样受到了‘3 + 1 + 2’选科模式的影响。”某中学的教学部主任白枫告诉记者,物理和历史的学习思路差异较大,同时学习这两门学科对学生而言难度较高。再加上物化捆绑的现实因素,学生在选科时,“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等组合较为热门,“政史地”“政史生”等纯文科组合的选择人数相对有限。
白枫说,学校2024级学生中,选理化捆绑组合的班级数明显多于2022级。2022级,选择“史地政”的文科班有12个班,选择“物化生”理科班有9个班。到了2024级,一共有16个理科班,而文科班仅有8个。从数据变化不难看出,选理科的学生人数呈攀升趋势,文科则呈下降趋势。
“我们学校已经两年没进历史老师了,理科老师不够用,新招聘也是要理科老师。”王菲说,她是学校最年轻的历史老师,其他的历史老师基本都是50多岁。学校领导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接下来的几年,学校都没有历史老师的招聘计划。
在几乎“一边倒”的选科浪潮中,历史科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他的文科科目也不能幸免。作为政治老师,董超觉得,工作的成就感正在一点点消失。
“去年选科结果出来,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了文科。”董超说,作为政治老师,自己觉得“有一种揪心的尴尬”,但是面对升学和就业压力,他没办法去让家长和学生“弃理从文”。
董超说,他用自己举例反驳这种话,作为文科生,他学的是国际政治专业,一路读到研究生,在学校“考编上岸”。结果家长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家长说,董老师,理科也能考编,但你要是没考上,去哪上班呢?”
课时关联职称、评优、未来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校都“重理轻文”。
济南的高中老师王小旻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向来以文科见长,选择他们高中的学生,很多都是被学校的人文氛围所吸引。
“文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政治和历史,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在选科前也跟学生强调,不要只看一时的分数,更要看长久选择,因为这次选科很可能会关系到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王小旻说,在学校的引导下,虽然选理科的学生略多,但文科班数量也不少,“基本持平”,不仅如此,去年学校还引进了一位历史老师,补齐了历史教研组的班子。
然而,更多的现实困境,困扰着文科老师。
现行教师职称体系将职业发展划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副高级和正高级,晋升需要满足各项评审要求。学校评职称的竞争异常激烈,除了传统的学历、工作年限、论文,还要课时量、班主任经历等。很多竞争激烈的学校,还要求获奖经历、研究成果、支教经历等。当选文科的学生减少,直接导致文科老师的课时量减少。
“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干高中班主任,觉得太累太操心,但是现在文科少了,班主任肯定得优先资历老的教师担任,我们这些新老师都没机会。”工作刚2年的李铮说,职称对老师的收入影响很大,在他们学校,每一级的年收入能差到2万多。不仅如此,晚辅导、带竞赛等这些能有额外收入的时候现在都轮不到文科老师。
“我觉得以后差距还会越来越大。”李铮说。不过,作为历史老师,李铮认为一切兴衰都有规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这种理盛文衰的情况是暂时的,社会发展还是要回到平衡状态。现在觉得理科重要,是因为社会像在爬坡,得先有力气。等爬到山顶,自然会想看看风景,琢磨琢磨这山是怎么形成的 —— 那就是文科该登场的时候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