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发起“照亮我的那本书”阅读故事征集,旨在展现书籍对教育的影响。教师陈娟以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为例,说明数学教育重在思维与育人,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工具、培养人格,回归教育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校长 陈娟
身为一名数学教研组长,终日与数字符号、公式定理为伴,也常被分数焦虑、题海战术所围困。魏书生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则如一阵清风,拂散了眼前迷障,让我豁然开朗。他精辟点出:“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人学会使用两个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朴素言语背后,直指数学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数学不仅是计算之技,更是思维之器、育人之道。
数学教学若止于解题术,便如断翼之鸟。魏书生强调“教书育人”的统一性,这与当下课标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遥相呼应。数字符号并非冰冷之物,其中蕴含着哲思的暖意。教学质数时,我尝试引导学生思考:“为何1不是质数?”由此延伸出个体独特价值与整体系统协调的辩证关系;当学生尝试不同解题策略,我鼓励他们交流彼此思路,无形中传递了“多角度思考”这一生活智慧。当孩子们在课堂上争论“哪种方法更优”时,那已不是单纯的方法之争,而是思维之花的绽放。数学课堂由此成为思维体操场与人格小熔炉,这正吻合魏先生所言:“教人学会使用两个工具”的精髓。
魏书生反复强调“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力”的辩证统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是知识搬运工,而应是点燃思维火种的引路人。某次在讲授“多边形面积”时,我摒弃了直接灌输公式的旧法。我先引导学生动手用方格纸测量简单图形的面积,随后再鼓励他们大胆推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当孩子们通过割补、平移等操作自己“发现”公式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喜悦,更是探索未知的勇气。魏先生那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正是对此最深邃的诠释——教师之“教”,实为托举学生之“学”的隐形阶梯,最终指向的是让学生获得独立探索世界的底气与能力。
魏书生的教学智慧对我引领教研团队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他视教学为“享受”,这份热爱应成为团队精神的基石。我们开展了“思维可见性”专题教研:聚焦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得以清晰展现。组内老师集体备课,深入研讨如何设计问题链,如何组织有效讨论;彼此观摩课堂,细致记录学生思维跃动的瞬间。在一次“鸡兔同笼”问题的同课异构中,两位老师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我们共同分析哪种路径更能激发深度思考。魏书生言“教学相长”,在如此真诚交流、共同钻研的氛围里,每位教师既是贡献者又是收获者,专业生命得以滋养与更新。
魏先生用“松、静、匀、乐”四字道出了教师应有的心灵境界。在这个被分数与排名高度“内卷”的时代,这四字真言如一剂清凉散。数学教育若迷失于短期功利,遗忘了对思维之美与理性精神的涵泳,无异于舍本逐末。当孩子们面对一道难题时眼中闪烁的执着亮光,当他们寻得独特解法时那声惊喜的呼喊——这些微小而珍贵的课堂切片,正是教育本真力量的证明,也是我们抵抗异化的精神盾牌。
合上《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质朴而深邃的话语依然在耳畔回响。数学教学的真义,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工具”:让数学成为认识世界的锐利之眼与改造世界的灵巧之手,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求真、善思、笃行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数学课堂所应追求的本真回归。
在分数喧嚣之外,当学生眼中因思维豁然开朗而闪亮之时,教育的星辰便以最朴素的方式升起了——它不照亮排名榜上那个虚浮的位置,却将理性之光深深烙入他们探索世界的行囊。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