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举办丰收节大学生花车巡游,展示农业科技。
9月16日,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学生“丰收游”花车展示与巡游活动在滨江校区举行。南农师生用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展陈+花车巡游”,将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搬到校园大道上,让一份南农独有的“丰收答卷”在青春与欢庆中精彩亮相。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菊’世无双号”“‘钳’力以赴号”“‘稻’梦空间号”“‘莓’力南农号”“工造未来号”等5辆主题花车依次亮相,寓意“五谷丰登”,将科技创新与乡土风情巧妙融合。
“‘菊’世无双号”花车
作为“‘菊’世无双号”花车创意设计者之一,园艺学院青年教师张静从事菊花育种与栽培研究,此次带领学生团队将实验室里的数据转化为花车上的风景,成为她科研育人路上的一次生动实践。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理解,团队现场设计了菊花产业的全链条展示区,从耐寒抗旱的地被菊到药食同源的茶用菊,每一株“菊花”背后都藏着南农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70余年的传承与创新。
张静介绍,多年来,南农菊花的新品种新技术在20余个省市推广应用,辐射全国70%菊花产区,帮助贵州麻江、湖北麻城等地3万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这次花车巡游活动,正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在农业科技支持下‘美丽产业’成为了‘富民产业’,而这背后,是南农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左为大田作物表型感知机器人
活动现场,智慧农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苏淼操作演示的大田作物表型感知机器人,引发了持续围观——这个搭载多光谱相机和AI算法的“田间医生”,不到一分钟就能解析出一块稻田中作物的株高、叶面积、氮素等长势信息,实时生成可视化生长报告。
“传统的作物表型检测靠人工测量,一亩地需要多名农技员忙活半天,误差率还很大。而我们的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精度大大提升,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平台,农民用手机就能查看田块‘健康档案’。”苏淼一边演示机器人的工作过程,一边向围观师生解释技术原理。“现在它能准确识别并采集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数据,下一步我们要让它‘看懂’更多作物,成为农民‘会思考的好帮手’。”
学校团委副书记朱媛媛介绍,此次活动以花车巡游为载体,将科技强农、文化兴农、青春助农融为一体,展现南农学子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每一辆花车都是一个移动的‘科技展厅’,也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欢庆丰收的氛围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青年学子投身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热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通讯员 王誉茜 崔洋 王璐
摄影 王爽
校对 石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