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田立新教授团队新著《绿色低碳行为研究丛书》,该丛书围绕我国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的特征、规律、路径、机制以及关键不确定性等科学问题,建立了一套刻画我国绿色低...
近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田立新教授团队新著《绿色低碳行为研究丛书》,该丛书围绕我国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的特征、规律、路径、机制以及关键不确定性等科学问题,建立了一套刻画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行为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研究”的研究成果,由《绿碳行为经济学:汲取增长与濡化发展》、《绿碳行为经济学:交互度量与边际响应》和《数据复杂网络构建及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三卷构成。
《绿碳行为经济学:汲取增长与濡化发展》聚焦绿色低碳行为下汲取的内生增长理论和濡化协同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部分,在现有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绿色低碳行为的作用及影响,构建了绿色低碳行为驱动的新型内生增长模型,提出了三种绿色低碳行为制度,通过政府预算约束下的优化和绿色低碳行为下新模型的九个优化解及福利函数比较了政府的绿色低碳行为制度(GG)、有政府激励的私人的绿色低碳行为制度(PMG)、无政府激励的私人的绿色低碳行为制度(PG)这三种制度,结果发现有政府激励的私人的绿色低碳行为是一种达到最高增长率和福利水平的最优制度。基于企业与居民主动、自觉、自律践行绿色低碳行为视角,研究了经济系统在绿色低碳行为驱动下的内生增长规律及其绿色低碳汲取水平的增长过程中的碳价值实现,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绿色低碳汲取水平内生效应与碳价值实现水平效应。建立了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对该模型做优化分析,比较了在政府主导的人工智能研发(GA)、无政府补贴的私人企业的人工智能研发(PA)及有政府补贴的私人企业的人工智能研发(PAG)这三种不同投资模式下经济的表现,并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人工智能效应。构建了绿色低碳行为下的可再生能源转换为氢能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对比了开放存取和完全产权两种制度下的能源价格和消费,通过数值模拟比较研究了开放存取和完全产权两种不同条件下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氢能的生产支出,获得了可再生能源驱生氢能的再生效应。在濡化协同发展理论部分,研究了多区域工业碳生产力,对碳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在生产理论框架下,使用了生产理论分解分析(PDA)模型描述一般生产技术,检验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对区域碳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工业数据,比较了2016年省际工业碳生产率,研究生产相关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基于碳生产力的内涵,对碳生产力函数进行重构,构建了绿色低碳生产效用函数,以碳生产力增长率为约束方程,建立了产业系统绿色低碳生产的动态汉密尔顿系统,通过西尔维斯特准则和庞德里亚金准则论证了动态系统最优解存在的充要条件,研究了产业系统绿色竞争优势。根据能源效率、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了作为主体的相互传导的网络结构,并建立了一个新的依托主体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参数对系统和子系统运动状态的影响,借助BP神经网络识别出系统的参数,得到了一个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反映中国实际情况的动力系统模型,根据实际的演化状态,分析政策对系统状态的调控效果,从能源市场角度,研究了效率提升的协同增长机理。基于新能源的节能减排演化系统,借助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将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新能源技术进步等约束变量引入基于新能源的节能减排系统,以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演化趋势为衡量指标,详细讨论了引入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进步和其他变量后对节能减排系统的影响,探索了不同经济增长率下的节能减排系统演化行为,并揭示了系统演变深层次的原因。将多主体融合,建立了具有多个主体、复杂度较高的绿色低碳行为—碳价格—碳排放系统,分析了绿色低碳行为驱动的中国碳排放市场演化,通过对绿色低碳发展系统中包含的多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果传导关系及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一个新的绿色低碳行为驱动下的碳排放市场模型,并研究了不同策略下多主体绿色低碳行为及不同调控力度对碳排放市场的动态演化特征。
《绿碳行为经济学:交互度量与边际响应》聚焦绿碳行为的选择及传播理论和经济发展度量与阈值理论。在选择及传播理论方面,研究了绿色出行行为的偏好及有序性,引入公共自行车的有向加权网络描述了公众租借和归还公共自行车的行为,构造了一种新的矢量粗粒化方法,并建立了一个方向性指标作为绿色出行行为的空间特征,在依据时效网络建立的矢量场中分析绿色出行行为的动态时空特征,为绿色出行行为的研究、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动态再平衡方案的路线优化及高频任务窗口识别开拓了新视野,也发展了现有的粗粒化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在阐述区域绿色竞争力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绿色竞争力协调度评价模型,以中国的30个省(区、市)(西藏、香港、澳门、台湾除外)为例,在统一框架下研究区域间绿色竞争力系统的协调关系,并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核密度模型讨论系统协调度的地理空间布局与动态演进机制,弥补了以往研究忽略系统间耦合协调的不足,填补了现有的区域绿色竞争力文献在空间动态研究的空白。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系统出发,考虑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城镇化、科教环保投入、基础设施、就业、自然资源、绿色环境、污染治理等因素,用突变级数法对各省绿色竞争力展开多层次障碍分解,系统、全面地梳理各省绿色竞争力障碍因子演变规律和空间特征。将后悔理论引入多Agent模型,从演化博弈视角构建了居民绿色生活方式选择的仿真模型,在考虑个体偏好和偏好匹配度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居民个体在选择生活方式时的交互行为,探究效用参数和群体沟通等因素对宏观选择结果的影响。从传播动力学角度出发,基于多层网络理论,在构建的仿真多层网络和根据实际社交数据得到的真实多层网络上,利用一个新的UAR-SGS模型对绿色行为传播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探讨了在线社交网络关于绿色行为信息的扩散对线下实际绿色行为传播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具有政策调控的绿色意识—行为模型,研究了政策对多元化绿色行为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调控力度对扩散阈值和最终绿色行为规模都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度量与阈值理论方面,基于中国省际PPI数据和知识型绿色低碳水平,定义系统风险熵、同步性比率、稳定度、绿色低碳水平开发效率、市场感应等定量刻画市场演化特征的指标,分析中国工业PPI及知识型绿色低碳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同步性,评估绿色行为驱动下的中国工业生产市场的发展演化。在具有内生增长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中,构造了一个七维非线性系统,得到包含损害函数的碳社会成本的表达式,分析了不同损害函数对碳社会成本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给出了一个非线性系统的构造和最终商品部门所使用的资本份额的稳定值。引入了一个具有社团结构作为外场的网络模型,研究社团间部分节点相连的网络的恢复力,结果表明增强部分节点间的耦合强度,网络更稳定,在某种意义上,启发揭示了为什么真正的系统在长期进化之后仍然保持一个稳定和发展的状态。利用可见图算法将原油价格时间序列转换为单个价格网络以及具有社团结构的价格网络,以随机攻击来模拟金融危机等对原油价格市场的冲击,以网络的最大连通集团来刻画价格市场的稳定性,揭示了市场受冲击时的市场普适性规律。利用南京市公共自行车数据,以自行车车桩为节点分别构建自行车借出网络,讨论在随机攻击下社团间的相互影响对整个网络临界阈值的作用,探讨临界阈值点处的普适性规律,从而为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可行性意见。基于实物期权方法,考虑了投资成本、碳价格、上网电价和政府补贴这些在发电项目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并且将光伏发电投资成本与市场联动性结合,考虑在市场联动下的光伏发电投资成本,对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价值进行评估分析,进而得到项目的实际投资价值。
《数据复杂网络构建及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聚焦绿色低碳行为数据的复杂网络构建技术,尝试从复杂网络视角解析绿色低碳微观宏观行为的规律和模式。本书对复杂网络构建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有限穿越水平可视复杂网络[LPHVG(ρ)]的构建,推导了一系列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并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提出了度量系统全局演化行为的新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介绍了粗粒化复杂网络和相空间粗粒化网络构建技术,构建了原油、汽油价格波动网络,对不同时期内的原油、汽油价格波动行为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递归网络构建技术,提出了识别系统异常特征行为的新方法,并对碳市场和能源市场之间的联动行为进行了分析。针对高维数据,介绍了基于LPHVG(ρ)、相关性度量和多层复杂网络的网络构建技术,提出了度量系统风险的新方法,提出了度量非线性关联关系和引导关系的新指标并进行了应用分析。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新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并应用于国际原油、汽油价格及波动趋势预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构建了全球原油进口国互动关系网络、全球石油贸易网络等,揭示了原油进口国互动模式,原油贸易关系演化特征,提出了基于逾渗理论的原油供应风险预警方法和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全球原油交易系统结构优化方法。
全书综合运用管理学、行为经济学、复杂网络、博弈论、大数据分析、社会心理分析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理论方法,结合大量统计资料及多维度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索企业和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基础理论,建立中国特色企业和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管理新体系,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丰富和发展了绿碳行为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呈现出全面、具体、科学和实用的价值属性,为绿色低碳行为的科学描述、实证分析和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慧敏,现任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