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将秉承“创新、国际、卓越”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凝练特色技术,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突出专科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将医院打造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区域优质医疗中心和...
一、学院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拥有124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是苏州工业园区首家现代化公立三级医院,苏州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于2020年12月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00张。医院设39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和2个研究机构,重点打造肿瘤、辅助生育、心脑血管、呼吸、重症医学、皮肤等特色重点专科以及国际化的内镜中心、生物医药临床转化中心、国际诊疗中心。目前医院已配备DSA-MR复合数字化手术室、256排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直线加速器、3.0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超高清SPECT/CT、体外循环机、ECMO等。
医院面向海内外延揽人才,吸引并整合了一大批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医院共引进临床医学专家团队5个: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王辰院士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辅助生殖技术与生殖遗传黄荷凤院士团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黄健教授团队及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邢昌赢教授团队。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张学军教授、第三届江苏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卫兵教授等全职加盟。截至目前,我院引进+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324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名医-国之大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国家级人才9人;省级卫生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省级卫生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杰出青年等省部级人才98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苏州市姑苏卫生人才、高层次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苏州市科协优秀青年托举人才、金鸡湖卫生人才等市、区级人才217人。
科研条件方面,医院获批苏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园区重点实验室3个,江苏省医体融合建设平台1项。科研实验平台已在播禾创新中心内正式投入使用,拥有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开展本课题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包括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层流细胞培养室、激光共焦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分选仪、各种高速超速离心机、冷冻切片机、自动病理样本处理系统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其他配套设施,可以满足医学研究的日常需要。已有二十多名专、兼职科研人员入驻开展项目研究。
医院自正式启用以来,承担多项国自然基金、省重点、市厅级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医院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超200万。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眼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Ⅰ期研究室(生物等效性)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现场检查,正式获得GCP资质。医院与工业园区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达成科研合作80多项;申报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吉玛);共同申报专利8项;共同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前研究11项。另外医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纳米所、医科院系统所、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上海药物所苏研院、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等开展包括研究生培养、中新合作、科研平台共享等的各种合作交流。
医院将秉承“创新、国际、卓越”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凝练特色技术,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突出专科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将医院打造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区域优质医疗中心和医学转化服务平台,努力建设园区医疗高地,谱写园区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
二、待遇与保障
1.学校为全职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绩效奖励,三年总薪酬最高可超120万。
2.在站期间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等项目资助的,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学校的总薪酬,另外叠加发放!
3.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按照医院规定享受医院科研成果奖励。
4.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5.对于绩效评估优秀的全职博士后,可优先推荐应聘校内教学科研岗位及苏大附四院临床及专职科研岗位。
6.享受落户、医疗和子女入园入学等生活服务保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心健康;
2.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新近毕业的博士生;
3.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4.在站时间为三年。
四、各类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资助标准(2024年) |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B/C档) A档为博新计划 | A档28万元人民币/年+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B档18万元人民币/年 C档12万元人民币/年 资助期2年 | |
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 | 学术交流项目 | 每人2万元人民币 |
香江学者计划 | 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3.92万港币 | |
澳门青年学者计划 | 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2万澳门币 | |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 | 中方资助每人30万元人民币,德方按月资助每人1500欧元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面上资助 | 自然科学: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
特别资助 | 自然科学:1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 |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 每部专著平均12万元人民币 | |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 A档25万人民币/年;B档15万人民币/年;C档10万人民币/年 资助期2年 |
五、岗位需求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招收人数 | 招收要求 | 联系方式 (邮箱) | 备注 |
侯建全 | 泌尿系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泌尿男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 1-2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临床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专业均可。 | xf192@163.com | |
周亚峰 | 心血管疾病(包括血管栓塞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精准诊断以及新型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2 |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2、应届博士毕业生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具备细胞及动物层面生物实验基础,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 ||
郭强 | 感染性疾病加重致器官衰竭的机制和治疗创新研究;缺氧性疾病炎症反应机制和治疗创新研究 | 2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临床医学(心血管病、血液病、肿瘤等方向)、影像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优先考虑。 | ||
马海涛 | 胸部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 2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外科学、基础医学类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 mht7403@163.com | |
黄煜伦 | 脑肿瘤的细胞与基因治疗 | 1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具有免疫学或者神经外科学背景优先考虑 | ||
梁容瑞 | 细胞应激、肿瘤耐药机制、肿瘤消融的临床与基础 | 1 | 肿瘤免疫相关方向,发表2区以上实验论著2篇或1区以上实验论著1篇。 | ||
张晓峰 | 角膜病、屈光手术 | 1 | 免疫学,材料学,病原生物学方向 | zhangxiaofeng@suda.edu.cn | |
姚玉峰 | 角膜病,病毒学,病原学检测,抗病毒化合药物及基因编辑药物的开发 | 2 | 应届博士毕业生。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至少1篇。已建立比较扎实的学术知识基础和科研思维框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科研思路。 | ||
陶敏 | 肿瘤基因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 1-2 | 近5年发表过高水平论文 | ||
苏敏 | 康复医学 | 1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临床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专业均可。 | ||
李健 | 围术期液体治疗、麻醉与免疫、气道管理 | 1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临床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专业均可。 | kentleesz@suda.edu.cn | |
冯雨 | 免疫紊乱或代谢异常相关的靶器官损害机制及干预 | 1 | 1、有免疫或代谢的研究基础;或精通生物信息学及大数据分析; 2、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二区以上SCI论文至少1篇 | ||
林俊 | 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 3 | 第一作者(排第一)发表过二区以上SCI论文 | ||
张喜成 | ①肢体缺血性溃疡的外用生物活性材料研究;②工血管移植物或腔内植入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以及相关器材研发。 | 1-2 | 满足基本招收条件。外科学、基础医学、生物材料科学等专业背景。 | ||
金鑫 | 1.非编码核酸调控疼痛样行为 2.麻醉药诱导发育期神经毒性 | 1 | 1、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至少1篇论文2区以上。 2、比较熟悉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熟练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 3、具有药理学、麻醉学或疼痛学等专业知识背景。 | ||
郝永岗 | 脑血管病 | 1 | 缺血灶脑血管病方向,神经介入优先 | hyg3625@126.com | |
张学军 | 皮肤病转化医学研究 | 2 | 基础医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药学及其他理工科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在中科院SCI分区二区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
六、招收程序
1.个人申请,全年接受申请,申请者请填报附四院招聘系统:http://dshrc.jobs.o-hr.com/,选择博士后,并上传个人证件材料及近三年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2.医院面试考核(思想政治素质、科研能力与水平等)
3.公示
4.办理进站、进校
进站具体要求见:
https://bsh.suda.edu.cn/kybsh/list.htm
进站用表格详见:
https://bsh.suda.edu.cn/18121/list.htm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贾老师、孙老师
联系电话:0512-65955600、0512-65955545
联系地址:苏州市崇文路9号(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组织人事处)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