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
一、项目简介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条件(新增批次)
(以基金委2025年申报通知为准)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三、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节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四、学校待遇
纳入事业编制,聘为教授、博导。
提供优于同类高校的年薪、安家费及科研启动经费,叠加享受国家、省、市相关经费待遇。
组建学术团队,提供必要的实验、办公用房及校内周转房,全力协助落实配偶调动和子女入学等。
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在实验平台、数据成果共享、科研转化等方面提供高水平科研支撑,享受江苏省中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医疗服务。
根据有关政策,可优先推荐江苏省及南京市相关人才项目,叠加享受有关待遇。
依托我校申报进入会评阶段但最终未获支持的,学校优先引进,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及科研配套保障,具体待遇另议。
五、申请说明
符合申报条件且有意向依托我校申请者,请扫描二维码上传个人简历。
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通过学校评审的申请人,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校人力资源处签订意向性工作协议,于系统开通后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并上传附件材料。学校审核通过后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人须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
引才政策咨询联系人:杨老师(科学技术处)86-18724018380
项目申报联系人:陈老师(科学技术处)86-13813945753
六、学校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了第一套教材、制订了第一版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校区与师生规模:学校拥有仙林、汉中门、泰州三个校区。设有11个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鼓楼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在校生2万余名,教职工2千余名。
学科实力
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3个"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等主干学科位居全国前列。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包括药理学、免疫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等;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前1%。学校ESI学科综合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自然指数排名、U.S.News全球最佳院校排名等世界大学排名均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领先地位。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建设了一支富有发展潜质和创新活力、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一流师资队伍。
科研平台:拥有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
附属医院成果:学校拥有15所附属医院、3个附属药企。其中附属江苏省中医院连续5年考评等级为A+,在全国568家参评三级中医医院中成绩排名第二,10所中医院考评等级为A。共57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培育名单,4所附属医院26个学科上榜2023年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十强。拥有省级以上人才1483人,取得省级以上成果300余项,院内制剂1180种,新增省内备案4种。在202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2024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附属医院、药企共获得奖项16项。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成果转化能力突出,获新药临床批件10项,中药新药证书4项,入围中国医学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100强。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根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坚持特色发展,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将学校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