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0日),中央文件公布后,银川市教育局又深夜发布《关于调整银川市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方案的紧急通知》。调整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方案,打响了全国实施公民同招的第一枪。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发布后,引发了家长强烈反响。
昨天(7月10日),中央文件公布后,银川市教育局又深夜发布《关于调整银川市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方案的紧急通知》。调整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方案,打响了全国实施公民同招的第一枪。
紧接着上海也给出了最新回应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政策
从《意见》的重要性来看,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从地位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整体布局、系统思考和协同推进,直面教育教学关键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衔接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协同性。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上海教育系统将在深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落实地方举措,全力办好市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而针对中小学招生这个热点话题,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作出回应:
《意见》分别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招生考试提出了相关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免试。《意见》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二是就近。《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关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意见》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按照公办民办学校同等对待、互不享有招生特权的原则,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做出规定,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这样既满足招生人数要求,又确保客观公平,维护正常招生秩序。
在高中阶段,对招生和考试分别提出了要求。
一是强调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二是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消息一出,各大家长群里就已经炸了锅:
有人说大快人心,就应该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模样,让公办和民办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也有人表示担忧,那民办该如何招生?又如何能让家长选择他们?还有人对未来的学区房走向表示看不懂。
有家长表示:
现在的民办教育,已经搞反了方向,不是想着以提高本身的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吸引家长来选择,而是想着通过掐尖的方式来挑选生源,达到拔尖的目的,而另外一方面,还通过涨价的方式淘汰一批家庭经济实力稍弱的孩子,让他们放弃民办,实际上,这绝对是不公平的。
也有家长表示:
就是因为有民办校选拔的存在,所以带动了一批人超前学,往前赶,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不良的恶风,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还有家长表示:
民办校说白了就同服务行业一样,家长花钱购买服务,就要花的物有所值,但是现在的真实情况是,由于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所以就有点店大欺客的味道,挑选生源就是人为地设置了门槛。
实际上关于民办招生,这次中央是下定了决心要改变目前公退民进的现状,首先在招生上,对民办学校提出了诸多的限制,可以预想到,以后民办的日子并不好过,而目前破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只有通过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让家长确实感受到办学的效果,以此才能留住更多的生源,毕竟家长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链接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17条: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