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里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杞柳,带动300余人就业增收。济南大学选派第一书记帮扶莘县,协调资金,促产业发展,强化党建,聚人才,改善民生。
“杞柳成了村民致富的‘当家人’。在第一书记的帮助支持下,前三里营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在金地河畔1100亩流转滩涂地上种植杞柳,带动300余人就业,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400多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10万元。”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古城镇前三里营村党支部书记于传仓介绍说。
自2012年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以来,济南大学已连续六轮选派24位优秀干部赴莘县2个镇(街道)21个村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十余年间,他们怀揣着对乡村大地的深厚情感,累计协调资金3000余万元,以“情怀书记”“务实书记”“红娘书记”为理念,按照“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的工作思路,依托济南大学莘县(古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通过党建联片建、人员联片帮、规划联片定、项目联片落、产业联片兴、治理联片抓,为莘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济大力量”,交出了一份校地协同的优异答卷。
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乡村振兴 “桥头堡”
济南大学第六轮省派第一书记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帮扶首要任务,通过规范党组织生活、提升党员素质,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与战斗力。创新推出“1+1”支部联建模式,建立“书记联书记—组织联组织—党员进乡村”工作机制,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党支部、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学生党支部等多个校内党支部,先后与东红庙村、西曹营村等帮扶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将高校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为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组织帮扶村的党支部书记及“两委”党员代表,外出学习观摩,累计覆盖党员干部 50 余人次,有效开拓工作思路、强化责任担当。在党组织引领下,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仅 2024 年就规范完成土地流转440余亩,其中古秦皇堤中草药项目 200 亩、农文旅项目 240 亩,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从济南大学的‘第一书记’来到我们村,村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难题,自来水管也改造了,街道也硬化整洁了,孩子们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儿童乐园。”古城镇东红庙村村民杨立昌激动地说。
产业赋能促增收,打造致富增收 “新引擎”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济南大学“第一书记”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精准施策,构建起多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格局。在杞柳产业领域,联合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古城镇首届柳编技艺培训班,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齐鲁首席技师解印权等专家授课,7天培训覆盖村民120余人次,同时争取“万村共富”资金100万元建成 1650 平米加工车间、2个烘干室,配备 26 台编织设备,打造“中国・板桥古城”柳编非遗共富工坊。目前,前三里营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金堤河畔流转1100亩滩涂地种植杞柳,带动300余人就业,年增群众务工收入 400 余万元、村集体收入110万元。
在助力农产品销售领域,成立济南大学省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点,为莘县特色农产品拓宽市场销路,助力其从田间地头直达城市餐桌。在校地双方的紧密沟通下,成功推动莘县特产入驻“广视农场”、“黄河数字商城”,打通产销链路,通过“以购代销、以买代扶”助农增收。
在特色种植领域,邀请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药材有限公司专家实地论证,推动古秦皇堤中草药种植项目落地,同步规划 1000亩中草药种植园,未来将配套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等设施,打造“康养名村、竹里曹营”农文旅项目,预计带动110人就业、年增村集体收入12万元。
“要做村民的贴心人”,是济南大学“第一书记”李红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李红新介绍说,在莘县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在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作出济大贡献、形成济大成果,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蓄势添能。
人才聚力强支撑,激活乡村发展 “源动力”
从外强“输血”到内强“造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推动力。
济南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构建“引才+育才”双轮驱动模式,为莘县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在人才引进方面,利用2024 年驻济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牵线促成莘县31家企业组成招聘团,设立帮扶招聘专区,现场收到简历230余份,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来莘、留莘、返莘”。在人才培育方面,聚焦高考学子需求,连续三年举办古城镇高考志愿填报公益大讲堂,为600余名考生提供政策解读、志愿填报服务;依托济南大学莘县(古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专家库,58名入库专家累计17批、150人次赴古城镇开展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帮扶,列出196条学院服务资源清单,提供“点单式”精准服务。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省派第一书记在济南大学是一张行走的“名片”,近年来,济南大学把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作为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发挥组织、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优势,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一批专家教授深入帮扶地区,转化一批技术、共建一批项目、解决一批难题,全面助力省派第一书记走稳走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济大力量。
民生实事暖人心,绘就和美乡村 “幸福景”
第一书记始终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工作出发点,从基础设施、文化服务、特殊群体关怀等方面发力,持续提升村民幸福感。2024年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00万元,完成5000余平方米混凝土路面、1.8万平方米沥青路面铺设,安装路灯334盏,修建排水渠950米,新建灌溉机井19眼、休闲广场3个,铺设花砖5000平方米;自筹资金新建生产路300余米、整修200余米,填埋垃圾场1处。派出单位相关部门还捐赠垃圾桶、农田机井电表等物资,显著改善帮扶村人居环境。
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升温,邀请美术与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完成帮扶村500平方米乡村墙绘,联系派出单位、聊城市杂技团、县文旅局开展科技、戏曲、杂技下乡活动10余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牵线浙江正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2万元饮水设备,覆盖 2 所小学、1 所幼儿园,协调九阳公益基金会捐赠10万元厨具设备,惠及舍利寺中学400余名师生,让温暖直抵人心。
“村子美了,班子强了,人气足了,发展畅了,村集体有了收入,西红庙村的光景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古城镇西红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民信心满满地说。
济南大学按照“政府搭台、书记牵线、企业出题、高校助力、群众受益”原则,以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在莘县实现“最后一公里”转化落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济南大学第六轮省派第一书记正按照“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 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化党建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在莘县大地上续写校地同心、共促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济南大学 文/刘珂珂)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