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各学科教研组围绕学案设计开展专题论坛,研讨激励性语言、知识点建构、学法指导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学案设计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育人实效,9月12日,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各学科教研组齐聚一堂,围绕学案设计的核心议题开展专题论坛活动。各教研组立足学科特色与教学实际,从激励性语言运用、知识点整体建构、精准学法指导等关键维度深入研讨,为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凝聚集体智慧。
教育教学部主任郭连军围绕学校“导学用”大课堂教学模式为新教师开展培训,清晰讲解模式核心逻辑与操作要点,帮助新教师快速理解课堂架构,为融入教学实践奠定基础。他特别强调,新教师需深度把握“导—学—用”三者的内在联动关系,避免机械割裂,要在课堂中灵活衔接各环节,通过“以导促学、以用固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理解—自主探究—实践运用”的完整学习闭环,切实提升学习效能。
语文组侯志霆老师、方玲老师在激励性语言运用价值上,剖析如何借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自信;卢秋云老师、蔡盈盈老师针对知识点整体建构的方法逻辑,研究怎样梳理内在联系以助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李玉莉老师和段荣菊老师在学法指导方面交流经验,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出谋划策。期间,刘浩主任对老师们的发言给予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方向。
数学组聚焦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与挑战:首先是针对学科知识体系整体建构,重点探讨如何打破章节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深入探讨如何在学案设计中有机融入学法指导,使其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学案“导学”功能;最后,老师们分享如何在学案的不同环节,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英语教研组开展跨年级集体教研。高三教师张朝强、邱文文提出以高考为导向、核心素养为纲,系统整合词汇、语法、阅读、写作,设计分层任务与复习时间表;高二教师孙风英、刘静展示“精准学法指导”学案,用阶梯问题与多元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高一教师李倩、宋增英分享在学案中嵌入个性化评语、鼓励图标,激发兴趣与信心。
政治组围绕核心议题,形成了清晰共识:学案应紧扣课程标准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仪”;学法指导需坚持学生主体、问题导向、思维可视化、分层递进原则,确保指导落地见效;激励性语言能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焦虑、激发学习动力,为教学改革注入温度与动能。
历史组任平、张阳老师提出,以时间轴、空间维度搭建知识框架,围绕核心主题串联历史知识,注重知识的横纵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认知;张菊、赵锋老师指出,学案学法指导要遵循针对性等原则,分预习、学习、复习环节设计具体指导内容,并结合教学实例提供实践参考;曹成琳、杨文纪老师认为,学案中使用激励性语言需遵循四大原则,并列举不同学案环节的适用案例。
地理组谢春花、李艳老师提出以图表、案例整合零散知识,培育空间思维,让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殷蒙蒙、李文静两位老师则提出学法指导的“空间性、综合性、实践性”原则,要摒弃空泛口号,推行“地图笔记法”“三步读图法”等步骤化、模板化操作。刘玉源、徐艳宁建议在学习目标、知识点、练习中融入正向反馈、认知冲突、成就导向及热点融合,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案育人实效。
物理组李勇老师基于PCK理论,以“核心观念”重构物理知识逻辑网,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杜林倩老师提出在学案中嵌入“四环节”精准学法,并建议搭建校本学法共享库,助力学生实现“离师亦会学”;张永华老师创新激励语设计,在实验环节用“你的建模有效简化复杂问题”肯定学生思维,在错题反思环节以“二级公式活用显规律理解”表扬学生能力,推动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终身自我驱动学习奠定基础。
化学组李娜、王飞飞老师聚焦“基础夯实、思维构建、实验联动、应用深化”四维贯通学法展开分享。在基础层,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破解概念抽象难题,结合生活实例锚定知识、拆分关键词释义、构建概念树组网。在思维层、实验层、应用层,分别搭建知识结构模型,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可迁移解题框架、组织分组演练高频实验、聚焦高频题型模板,多维度助力学生实现“会解题、解对题”。
生物组针对学科整体建构,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需以课程标准为纲,强化核心概念统领作用,注重知识的结构化与功能化;关于学案中的精准学法指导——需具体、可操作,如在学案中嵌入“模型构建”“实验设计思维路径”“易错点辨析”等模块,并结合典型例题示范思维过程,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对于学案激励性语言的使用,强调语言需真诚、具体且指向学习过程,如用“你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了关键差异,思维严谨!”取代空泛表扬,切实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艺体微机组聚焦各学科学情特质,专项研讨了特长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艺术课上课模式的创新路径,对于艺术课上课模式,倡导采用项目驱动、跨学科主题及数字化工具等策略,实现从“技能传授”到“创意素养培育”的转变;对于教学成效评估,强调过程性激励,需及时肯定学生在创作、协作与突破中的具体表现,如用“你成功将编程逻辑转化为交互艺术,实现了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取代简单评价,切实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与创新内驱力。
此次学科论坛活动,既是学校教师深耕教学、探索育人路径的生动实践,也为各学科搭建了交流共享、互学互鉴的平台。未来,学校将持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聚焦学生发展需求,推动学案设计优化与教学质量提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积蓄力量。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