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中国就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背后这么多“两弹一星”功勋的故事讲都讲不完。
11月6日,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兴华走进北京市团结湖街道,讲述“两弹一星”元勋们筚路蓝缕“探索世界边缘”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深植更多人心中。

11月6日,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兴华走进北京市团结湖街道,讲述“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故事。马然 摄
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张兴华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在场听众科普了艰深的物理知识。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张兴华将毛主席写于1961年的《卜算子·咏梅》打在了屏幕上。他告诉大家,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面对非常不安全的国际环境,我国决定要制造属于自己的核弹。“核弹怎么造?当时咱们没有工业积累,没有科学积累,国家建设处于起步时期。但是我们的领导人决定,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科学家把核弹造出来。”
邓稼先先生指导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但是在核实验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罹患重病;王淦昌先生本来从事理论研究,但服从国家的需求去做核弹研究,最后领导团队解决了内爆法的关键技术问题;程开甲先生本来从事教学研究,同样因为国家一纸调令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服从国家的安排和需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核武器试验成功。同日,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随后,仅用了2年零8个月,中国又成功研发出了氢弹。
张兴华还讲述了科学家们研发导弹、卫星的故事。从1960年11月15日,中国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到洲际导弹“东风五号”飞越8000公里飞向太平洋;再到今年九三阅兵上亮相的“东风-5C”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从1970年4月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轨60颗人造卫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中国就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背后这么多‘两弹一星’功勋的故事讲都讲不完。”
“物理学家的工作,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未知的世界——这也是我理解的科学家精神,去‘探索世界的边缘’。”张兴华说道。
“专家讲得真好。”听完讲座后,已经退休的方奶奶说道,“平时在网上看,了解的没有那么全面,有时还会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但是今天专家的讲座,用了老年人也能听懂的语言,让我们对科学家的了解更清晰了。”
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团结湖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未来,市科协党校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倡导全社会共同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最热文章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