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是1956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部之一,1964年成立机电科,1978年成立机电系,建筑机械恢复本科招生,1998年分为机电系和自动化系,2001机械系更名机械电子工程系,2004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
“机”扬青春,“电”基筑业——
欢迎报考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办学底蕴深厚
机电工程学院是1956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部之一,1964年成立机电科,1978年成立机电系,建筑机械恢复本科招生,1998年分为机电系和自动化系,2001机械系更名机械电子工程系,2004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目前,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220人,具有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科专业完善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4个普通本科专业,同时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车辆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省级一流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车辆工程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优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1人,其中正高21人,副高3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2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岗专家、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等高水平专家12人,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1人。
▲学院全体教师合影
学院优势与特色
教学科研平台领先
学院拥有建筑工程及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起重机械健康智能诊断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5个。近年来,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系,共建了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挖掘机械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智慧防灾与应急救援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
建筑工程及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
挖掘机械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蔡司LSM 9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智能制造生产线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深入
学院与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费斯托气动有限公司、大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机械工程学科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建大-富士制御电梯技术研究院、智能网联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共赢发展。深挖社会及行业资源,设立“费斯托自动化奖学金”“鸿星科技奖学金”“嘉人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完善学生奖助体系。
鸿星科技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
“费斯托”奖学金颁发仪式
学生参观展会
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班
教学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出版著作和教材80余部,获省级高等教育一流教材3部。
学科背景拔尖
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机器人技术与集成应用、增材制造与绿色制造、起重运输机械、新能源汽车与动力装备、智能制造与VR应用等前沿技术,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梯队,拥有山东省“青创团队”4个。
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近5年,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其中Q1/T1论文90余篇;获得以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为代表的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参与起草第一部由我国主导的数控系统国际标准ISO23218,制定工业机器人、绿色制造领域国家标准7项、地方/行业标准2项。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优秀
近3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700余项;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余项。学生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连续获评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在全国装备制造行业、设备应用与管理行业、工程建设行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受到高度认可。
学生活动多彩
学院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依托“青春绽放”文化展示平台和“机电星光”志愿服务平台,打造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综合素养提升品牌活动,机械146团支部被团中央评为“活力团支部”。
校友人才辈出
学院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机械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多数进入设计院、施工企业、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等,成为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刘才山,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组组长
程玉华,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殷国栋,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毕庆贞,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宝芝,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总裁
孟令鹏,山东华达集成房屋有限公司创始人
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工程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拥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称号获得者10人次,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3个。
专业拥有建筑工程及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6个。近5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高等教育一流教材3部;主持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省部级教研项目5项。
专业围绕建筑机械与智能装备学科前沿,秉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建筑机械与设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塑性制造技术与装备、门窗幕墙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5个专业方向,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1964年学校成立机电科,1978年更名为机电系设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2006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13年设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独立招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机械设计制造、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为基础,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是研究和解决机电装备的设计、制造、控制、测试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围绕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等学科前沿,执行“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起重机械健康智能诊断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专业与费斯托(Festo)气动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设立了“费斯托自动化研究发展”奖学金,联合成立了“费斯托自动化培训班”,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现有专业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师博士化率达9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7%,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和访学经历,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个。近三年本专业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横向科研项目1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出版专著3部;首位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
车辆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汽车、工程车辆及特种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涉及力学、机械、材料、化工、计算机、通讯电子、测试计量、控制技术、智能化与网络技术等领域,是一门涵盖多种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车辆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平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山东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拥有“车辆工程”工学硕士点,专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师博士化率达81.8%。
专业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等各级纵向课题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4项,山东省政府专利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同时完成多项横向课题以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技术推广、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经济技术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的需要,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智能制造高素质人才匮乏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涉及机械、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是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
本专业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为依托,整合了高水平师资力量、新形态教学资源、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等软硬件条件,是学院重点打造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7人,拥有国家级建筑工程及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起重机械健康智能诊断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6个。
学校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建设,2023年投入400万元经费对智能制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升级,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业物联网实验室、智能制造综合实验室、智能检测实验室,逐步形成了涵盖决策、物联、制造、检测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制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