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宜勇用35年职教生涯书写4次创新,建实训基地、办新专业、助地铁安全,培养学生成大国工匠。
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用35年职教生涯,书写了4次“从零到一”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次都是突破,凝聚着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每一次都有创新,为学生铺就坚实的成长之路。他,就是薄宜勇(见图左一,受访者供图),在职业教育领域大胆开路的筑梦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薄宜勇初登讲台,教学设备匮乏是一大难题。“实践技能太重要了,一定要有实训设备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全身心投入教学的他深有感触。
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从铁路站段收集了继电器、信号组合等旧器材,自己动手组装。在简陋的实验室里,64D半自动闭塞、道岔控制电路等自制教具应运而生。“设备可能是旧的,但教给学生的本事必须是新的、最扎实的。”薄宜勇说。
这次“从零到一”的尝试,是薄宜勇对教学创新的一次探索,也在学生心中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第二次“从零到一”,从规划实训基地、打造真实课堂说起。
时间跳转到2008年,面对新校区那片待开发的藕塘,薄宜勇拿起皮尺,和同事们一起设计规划了国内领先的“两站一区间”实训基地。
“这里要铺设电气化铁路,1200米,把铁路场景搬进校园。”薄宜勇的设想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
正是这份坚持,让梦想照进现实。如今,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模拟场景中练习“精检细修”等技能。毕业前,他们已熟练掌握了各类专业设备的操作,对各种故障场景及解决方法烂熟于心;毕业后,不少人成长为全国劳模、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
老师教的就是现场干的。这样的教学探索,让学生们搭上了从实训课堂到铁路一线的“直通车”。
硬件逐步改善,软件如何跟上?当学院迎来升为高职的关键时刻,解决新专业的师资难题迫在眉睫。
薄宜勇主动请缨,担任新开办的铁道信号专业负责人,开始第三次“从零到一”。
面对空白的专业体系,他带领教学团队深入铁路、地铁等系统进行调研,与骨干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
最终,新生入学、顺利开课。新专业丰富了学校专业体系,也为铁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如果说前三次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那么第四次“从零到一”,则是将专业所学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动体现。
2022年,薄宜勇联合企业组建了“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这为南京地铁运营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全国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了“南铁方案”。
“作为信号专家,薄老师参与了5号线北段,S7、S9号线等安全评估,针对安全隐患,向我们提出了整改方案。”南京地铁公司一名负责人说。
“从零到一”,再从有到优,每一次都是对自我的超越,都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告白。
打造智慧高铁教学站场,主持城轨信号专业与南京地铁现代学徒制试点……薄宜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引领创新的师者担当。
【记者手记】
传授技艺 传承匠心
在薄宜勇身上,我们看到了“良匠之师”的模样: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又是敢于创新的实践者。4次“从零到一”的探索,以产教融合打造“金课”,以匠心传承锻造人才,他让未来的工匠们在校园里就领悟了何为工匠精神。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们说起自己的老师时,有着很多共同记忆:“薄老师在课上常说,安全无小事,差1毫米也不行”“他很多年都陪着我们在春运期间顶岗实习,半夜备车,凌晨上工”“指导大家比赛,哪怕深夜12点都秒回消息”……他永远把学生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传授技艺,更要传承匠心。相信在薄宜勇的带动下,更多南铁院学子将传承工匠精神、铁路基因,成长为建设万里铁道线的中坚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第6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