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闯关”学法、识别网络陷阱,新京报小记者解锁安全上网新技能

    :2025年11月09日
    新京报

    三位“网络安全领航员”联手带领小记者们,深入探索数字世界中的法治防线。

    11月18日,新京报小记者们走进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安全探秘之旅。本次活动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张婉婷,星河湾实验小学法治副校长、朝阳法院王四营人民法庭副庭长张妍,以及快手社区安全事务高级专家刑丙银,三位“网络安全领航员”联手带领小记者们,深入探索数字世界中的法治防线。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孩子们学习、社交的日常工具。它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看不见的“陷阱”——注意力分散、不良内容侵蚀、价值观误导,甚至网络沉迷、隐私泄露、侵权诈骗等风险,时刻考验着未成年人的辨别力与自我保护能力。筑牢法治屏障,为青少年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

    课堂上,张婉婷老师以生动的语言揭开了人工智能背后的“幻象面纱”:AI已能生成真假难辨的图像、视频与声音,让虚假信息“穿上真实外衣”,孩子们若不留神,极易落入“眼见不为实”的骗局。张妍副校长则结合“孩子偷拿银行卡充值游戏”“遭遇网络诬陷与暴力”等真实案例,警示小记者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一个点击背后都可能牵涉真实的法律责任。

    “不点陌生链接、不晒隐私信息、不信天上掉馅饼!”专家们反复叮嘱,在使用网络时务必做到“三不”:不接触不良内容、不泄露个人隐私、不轻信陌生信息,让自我保护成为上网的第一反应。

    为了将知识“烙”进心里,活动还设置了精彩的互动闯关环节——“网络陷阱大冒险”“个人信息保卫战”“反诈知识极限挑战”。小记者们化身“网络安全小特工”,在游戏中回顾课堂所学,即便偶尔“踩坑”,也有工作人员及时答疑解惑。在紧张又欢乐的氛围中,反诈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成了每个人手中紧握的“防护盾”。

    这场沉浸式法治课堂,不仅点亮了小记者心中的“安全灯”,也为他们在无边界的数字世界中,划出了一道清晰而坚实的自我保护边界。

    新京报小记者顾舒婷 (北京第十八中学初一七班)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吴兴发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网络安全夏令营活动 小记者法治教育 网络安全防护知识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 清朗网络空间建设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