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身上的优势,并让这种优势变成孩子们的特长,这是家长和老师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从赛道到‘原野’,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轨迹。而教育应该从教练转向生命的守护者、唤醒者。”11月2日,第十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在致辞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强这样说道。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从赛道到‘原野’,重构孩子成长的生命格局”,众多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们齐聚一堂,探讨面对如今青少年心理问题越发突出的现状,家庭教育应该赋予孩子什么能力。
俞敏洪对话毕淑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现在的年轻人们真的在心理上变得更加脆弱了吗?他们需要怎么样的调整,才能够拥有更加坚韧的勇气?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俞敏洪和毕淑敏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1月2日,在第十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俞敏洪对话毕淑敏,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办方供图
“孩子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到底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还是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的教育造成的?”俞敏洪说道,现在的孩子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管道”,大量的家长觉得孩子只有进了名牌大学,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这样的“管道思维”,直接导致孩子被挤压到一个只能学习文化课的管道中,他们很多的业余爱好和业余时间被挤掉。“当我们提到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的时候,要反问一下,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孩子身边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孩子们要坚强、要有韧性。”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孩子们的问题,但是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孩子是弱势群体,不断发展的时代是强势的。未来大量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人和AI取代,我们的孩子将何去何从?”毕淑敏提到,孩子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不甚清晰的未来,“他们仍然要幸福快乐地去度过生命,依然要有价值感。我们的教育从现在开始,就要为他们找出大致的方向。”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到底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孩子们面对太多外部信息的轰炸,家庭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
毕淑敏讲到,在一次讲座时的现场调查中,90%的人都为自己的长相自卑,其中不乏许多漂亮的女孩。“我们的自卑可能不是来源于身体的缺陷,而是源于某种心理问题。我做过很多心理咨询,无数次地提醒咨询者不能自卑,因为自卑会导致人对自己和世界的判断力下降。而造成自卑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源于父母。很多父母在上学前,就喜欢说‘这孩子怎么个头这么矮’‘别人很早就会爬了你怎么不会’,上学后更是全方位地拿成绩做比较。”她呼吁,“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被比较。”
俞敏洪补充表示,这种容貌焦虑还让许多人小小年纪就去做医美、整容,对孩子造成另一种伤害。“一个人未来的成长不是基于长相。我觉得对于中小学老师和家长来说,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的优势,并让这种优势变成特长,这是家长和老师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保护孩子从自家做起”,赵冬梅分享独子辍学经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当天作为一位辍学孩子的妈妈,在现场分享了她对于家庭教育的再思考。2016年,她15岁的独生子泱泱辍学了。随后,赵冬梅做过许多的努力,希望将孩子送回学校,但最终以失败告终。2021年,赵冬梅和孩子约定:“可以不再上学,但要努力学习,要自食其力,不要自卑。”

论坛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分享了独子辍学经历。主办方供图
如今,泱泱成为一名摄影师、独立纪录片导演。二人决定要将这段经历分享出来。赵冬梅说:“这是一个母亲并非主动的选择。她摊上了‘跟学校八字不合’的小孩,没有暴怒放弃,而是选择耐心接纳,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以他自己的方式跟社会建立有效连接。‘成绩不好的小孩’也可以有明天,对吧?”
赵冬梅母子为何选择将这段经历讲出来?“我们要谈论的是,在现有条件下,面对出了问题的孩子,该如何接纳。我们希望通过公开谈论,消除‘落后’乃至‘辍学’给父母和孩子带来的耻感,我们希望安慰、帮助并鼓励。”赵冬梅讲道,“我经历过最深的黑暗:伤心、愧疚、悲哀、恐惧、绝望,我也想过孩子没有文凭未来应该怎么办?我觉得我和孩子都没有错,那么到底哪里错了?”
赵冬梅分享了她在面对辍学的孩子时,从消沉到走出来的心路历程。她思考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孩子所有的美德其他人都看不见?为什么时间和生命要以这种方式消耗?作为母亲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当孩子小学时不想好好上学后,我一直在把我的儿子推给外部世界,寻求体制性的外在承认。我和体制站在一起,压迫这个‘不肯齐步走’的小孩。而这个小孩因为爱我,愿意为我做出努力和牺牲,我却一直对他不满意,加深他的愧疚。这个小孩的压力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关上了他的门。这确实是我的错——亲子关系本身带有浓厚的权力色彩,大人总是在孩子面前‘为所欲为’,妄图‘心想事成’。”
最后,赵冬梅与自己和儿子达成和解。“生活必须继续,并且要以更愉快的态度继续。我们应当区分‘上学’和‘学习’,践行‘为己之学’。如今泱泱即将24岁,他成了一个我喜欢的人。”
分享最后,赵冬梅向全体观众讲道:“制度变革应当期待,但保护孩子首先要从自家做起。”
教育内卷是如何发生的?众多教育专家带来分享
现场,还有众多教育专家带来主题分享。
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勇表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但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今天的人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未必会爱孩子。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唤醒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林小英讲述如何从教育内卷中“脱嵌”。主办方供图
如何从教育内卷中“脱嵌”?家长如何助推孩子的兴趣与努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林小英通过学校与家庭、自由与不自由的四象限维度,理论化地阐释了随着社会加速,教育内卷是如何发生的。“如果学习者想成就自己,兴趣是必需的。只要我们承认学习或活动与成长者的一致性,就不需要诉诸意志的力量,也不需要去设法让事情变得有趣一些。”
此外,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以“网络、空心和法律——当代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釜底抽薪之策”为主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玫瑾以“如他所是,惟我所愿——养育与教育的理想境界”为主题,分别带来精彩分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周雷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进行了现场对话,进行关于教育的哲学性思考。
据悉,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希望为在焦虑中前行的教育者与家长们传递理性与力量,推动中国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