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教育学生,善心、耐心、责任心是基础,适时引导和自然信任是关键,尊重差异,用爱改变生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曹县魏湾镇申庄寨中学教师 张海霞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智慧火种的传递者,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需要具备“三心二意”的教育智慧——“三心”即善心、耐心、责任心,归根结底是一颗赤诚的爱心;“二意”则是教育中的“随意”与“故意”,即在适当时候顺其自然,在关键时刻巧妙引导。这种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深刻的理解和宽广的包容。
“三心”:教育之基,爱之源泉
善心是教师职业的底色。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和颜悦色,更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当我们以善心对待学生时,就能看到那些被表象掩盖的内在需求。记得我班上曾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成绩平平,性格内向,在班级中几乎是个“透明人”。但我发现他每天都会默默地把教室里的垃圾分类投放。于是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的这一善举,从此他逐渐找到了自信,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善心让我们能够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它微小如尘。
耐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是慢艺术,不是快加工。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等待空间。我曾教过一个阅读障碍的学生,别的同学十分钟能读完的课文,他需要半小时。但我坚持每天陪他多读一会儿,从不催促。半年后,他不仅能跟上全班进度,还爱上了朗读。耐心等待花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责任心则将教师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它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我班上曾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母亲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我主动与他母亲建立联系,每周反馈孩子的进步,并给予具体的家庭教育建议。两年后,这位学生不仅学业进步显著,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教师的责任心,往往能弥补家庭教育中的某些缺失。
这三颗心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爱心。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有了爱,教育就有了无限可能。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次互动中。
“二意”:教育智慧,润物无声
如果说“三心”是教育的情感基础,那么“二意”则是教育的策略艺术。“随意”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教育态度。有时候,教师需要学会“视而不见”,给学生自我调整的空间。比如对于学生间的小摩擦,不必每次都介入调解;对于课堂上的小走神,可以适时忽略。这种“随意”不是放任,而是基于对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的信任。
记得有一次课间,我看到几个男生在争论,眼看就要起冲突。我故意放慢脚步,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果然,没等我走近,他们已经和解了。这种适度的“随意”,往往比即时的干预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而“故意”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引导策略。它要求我们洞悉学生需求,设计看似无意实则用心的教育情境。在我的班上,曾有一位叫娟的学生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在道法课上讨论交友话题时,当其他同学热烈分享自己的朋友时,娟低着头轻声说:“我没有朋友。”这句话像一把小锤,轻轻敲击着我的心。
通过观察,我发现娟几乎不与同学交流,课间总是独来独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与家长沟通后,我了解到她来自一个父亲重男轻女、兄长冷漠的家庭环境,长期的情感忽视使她患上了轻度精神疾病,需要药物干预。面对这样一个心灵受伤的孩子,我开始了长期的“故意”引导。
上课时,我会特意设计一些娟能够回答的问题,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她回答不完整时,我会巧妙引导,帮助她体面地完成回答。我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她的优点:从不迟到、作业认真、字迹工整。同时,我暗中安排热心的同学主动接近她,邀请她一起吃饭、课间活动。我还发挥她美术特长,鼓励同学请她参与黑板报设计。每周的主题班会,我都会根据娟的成长需要设计议题:当她沉迷手机时,我们讨论网络使用的利弊;当她情绪失控时,我们探讨生命的意义;当她感到孤独无助时,我们分享亲情的温暖;当她失去学习动力时,我们畅谈理想与未来。这些看似面向全班的班会,实则蕴含着对娟的特别关怀。
最令我难忘的是期中考试时,娟交了一张白卷。与家长沟通后得知,这是因为她害怕失败,前一天还被没收了手机。我理解这张白卷是她无声的抗议。第二天我允许她请假调整,第三天再与她深入交流,共同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这次“以退为进”的教育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娟能够自觉遵守约定。
经过两年的持续引导,现在的娟眼中有了光彩,脸上有了笑容,逐渐融入了班集体。娟的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故意”不是操纵,而是基于深刻理解的引导;“随意”不是忽视,而是给予成长空间的智慧。
教育之爱:改变生命的力量
“三心二意”的教育理念,最终归结为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是方法,也是目的。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理解;不是纵容,而是包容;不是说教,而是陪伴。
教育中的爱具有多重维度:它是温暖,能融化冰凉的心灵;它是光明,能驱散成长的迷雾;它是等待,尊重每个生命独特的成长节奏;它是行动,将关怀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正如泰戈尔所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学生时,才能给予他们最需要的爱。
教师的爱还体现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宇宙,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方式和情感需求。娟的案例告诉我们,那些看似“问题”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着深层的原因。只有透过表象,理解背后的故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触达心灵。
教育中的爱还需要智慧的表达。有时候,爱是积极地介入;有时候,爱是适时的退后;有时候,爱是直接的鼓励;有时候,爱是间接的引导。这种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对学生需求的准确判断。
回望教育之路,“三心二意”不是分散的注意力,而是教育者完整的专业素养;不是三心二意的敷衍,而是一心一意地专注。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既要有深厚的情感投入,又要有科学的方法策略;既要有个别关注的敏锐,又要有面向全体的胸怀。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当我们用善心滋养、用耐心等待、用责任心守护,当我们懂得何时“随意”、何时“故意”,我们就能像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成长中的心灵。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愿我们的爱如细雨,无声却深刻地改变生命。这,就是“三心二意”教育之道的真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