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望青年深入实践,理解国情民意。人大建社会实践体系促融合,推育人发展。强化党委领导,系统科学设机制,对接战略拓空间,重实效深化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社会实践是一堂“大思政课”,是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变化和实践的对比中真正读懂中国、认识世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信念的关键一课。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系统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建立先锋社会实践体系,以思政引领、学术实训、实岗锻炼、创业济民、全球治理五大内容板块,部院系、全学段、产学研、家校社四个贯通机制,切实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每年,近3万名人大学子利用课余时间走向全国,走出“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治国理政先锋路”等十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品牌,把先锋活力带到广袤疆域,在田间地头汲取奋进力量。以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支撑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方向与战略任务。
强化党委领导,把准实践育人政治方向。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思政性是实践育人的第一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党委对全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党委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专题会议机制,统筹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立意、顶层设计、标准设置、认证把关等重要环节,确保学生社会实践聚焦政治性、突出人民性、增强战略性。
突出系统思维,建立实践育人科学体系。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时空场域日益丰富多元,单一实践项目已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推动实践育人从“项目运营”上升为“体系建设”,推动实践项目供给和实践资源配置既分层分类,又形成合力。通过明确不同类别实践项目的主旨立意、开展形式、参与主体,强化内在逻辑关联,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分层分类、层次鲜明的育人矩阵,为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清晰精准的“实践地图”。
对接国家战略,拓展实践育人空间阵地。高校实践育人要突破“重形式轻实效”瓶颈,关键在于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伟大成就、融入国家战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走进社会“大课堂”。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出题、学校答题”机制,发挥高校学生,特别是高学段学生的专业特性,对实践中涌现的真实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学理阐释,提出解决方案,在强化思政引领的同时重视成果积累,形成社会实践案例库、数据库、信息库,引导学生积极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实验做到田野间、所学用在一线中,推动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大学生应有的知识和情怀“厚度”相匹配。
务求培养实效,深化实践育人成果运用。高校实践育人的最终价值终究要落到育人实效上,关键要锚定“学生成长看得见”“长效影响看得见”。要持续释放社会实践对思政工作的赋能作用,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政治信仰塑造、政治能力养成。紧扣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的共同原则和阶段需要,建立不同实践项目间学生参与和能力养成的梯度层次,夯实专业学习与社会调查彼此印证、互相促进的本领根基。推动社会实践从寒暑假期向教学周期延伸,以学生党团班等基层组织作为常态化开展实践活动的组织主体,实现组织建设与实践育人成效“双提升”。
(作者:王易,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