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纪念黄大年,建馆宣讲,设茶思屋传精神。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猛
10月18日,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黄大年纪念馆内,学校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黄大年精神师生宣讲团团长罗士城正深情讲述着黄大年的事迹。一件件实物再加上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在场听众深切感受到黄大年的爱国情怀。
2009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他带领团队向“巡天、探地、潜海”等科技前沿发起冲锋,攻克了“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航空重力梯度仪等“卡脖子”难题,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这位将一切献给祖国的科学家,因积劳成疾,生命永远定格在58岁。
2017年9月,吉林大学将黄大年生前办公室原址建成纪念馆,以图文、实物与数字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将他的精神凝练成一部可触可感的“教材”:办公桌后并排放着的两把椅子,是他随时解答学生疑问的见证;黑板上残留的字迹,记录着他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的构想;泛黄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报告、会议和出差安排……
“黄老师专门向学校申请了一间杂物间,亲手改造成兼具高性能机房与交流功能的空间,免费提供咖啡、茶水,让师生们在这里静心思考、畅聊学术。这就是如今纪念馆里的黄大年茶思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于平说,“茶思是形式,重点在于思想的交流碰撞,最终目的都是解决科研难题。”
茶思屋的理念在吉林大学不断延续。9月8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新建起的黄大年茶思屋正式启用,来自学校的5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在这里交流教学科研心得,气氛热烈。茶思屋精心设置了精神传承、自由交流、深度研讨、成果展示、文化浸润等区域,为全校师生提供敞开式、浸润式、服务式的思想和学术交流空间。
“在图书馆建茶思屋,正是延续黄大年老师服务师生、激发创新的理念。”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徐昊说。吉林大学还将在6个校区的8个图书馆陆续建成茶思屋。这些茶思屋就像点点星火,终将聚光成炬。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在入党申请书中的深情告白,如今成了吉林大学精神传承的注脚。黄大年精神正通过纪念馆的展陈、宣讲团的传递、茶思屋的交流,化作“浪花的足迹”,在大家心中激荡起“精神的回响”。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8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