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文学习热潮因文化(游戏等)因素升温,青年群体成主力。供需错配现,要精准化教学。
“国际中文学习需求大数据”出炉
哪吒、悟空和功夫,“民间教程”带动中文热
前不久,一封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邮件悄然抵达扬州大学国际中文学习中心。15岁的莱昂迫切地写道:“我想听懂《哪吒》中的咒语,读懂《黑神话:悟空》的故事背景。”
这封跨越半个地球的来信,揭开了中文学习热潮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随着中国商品、科技、文化等加速出海,全球学习中文人数与日俱增。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球86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外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2亿人,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
中文学习热潮掀起了教育市场需求。前不久,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布了一项“基于大数据的国际中文学习需求监测、预测与对策”研究成果。团队连续5年从社交网络、购物平台等生活场景收集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万条中文学习需求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全面追踪数据足迹中隐藏着的不同区域、族群和年龄的中文需求差异,揭秘中文教育出海和中国文化出圈背后的流量密码。

AI生图:张玉佳
文化因素成中文学习新增量
“不学中文,简直浪费了《原神》70%的精华内容。”来自日本的大学生吉田一天说,为了读懂游戏中的文化背景,他加入游戏社区里的“中文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自发整理“原神汉语词典”。
像吉田一天这样的中文学习者并非个例。近年来,强大的文化IP,特别是游戏、动漫、网文等,已成为中文学习最强劲的“引流”入口。
“中国文化IP点燃了中文学习的引擎,成为中文教育市场的新增量。”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介绍说,传统中文学习场景以贸易等商务需求为主,但近年来文化因素成为中文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从科幻作品《三体》的现象级传播,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火爆,再到中国微短剧强势崛起……这种内生式的中文学习,极具社群传播效应,构建了一套套鲜活、生动且极具吸引力的“民间教程体系”。
该校科研团队针对20余万条中文学习大数据进行追踪,勾勒出中文学习的全球热力图,印证这种文化驱动效应。李子柒短视频走红东南亚期间,当地“农耕文化”等涵育课程报名量激增;《哪吒》在全球电影市场“闹海”的同时,TikTok关于学中文挑战话题累计播放量破亿;小红书等平台海外用户激增,文化海外传播新场景点燃了一波波中文学习浪潮……
“每个现象级文化IP都隐藏着语言学习需求。”团队研究成员李逸涵认为,与商务合作等其他渠道相比,国际中文学习具有明确且强烈的文化传播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产业赋能下,中文国际学习者的需求和动机日益呈现多样化。在影视、文学和文旅等作品影响下,海外受众更期待能深入理解文化背景,探寻“中国功夫”招式及“中国神话”的韵味。
“文化赋能下的语言传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成为连接不同文明、加深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何山华说,近两年中文学习内容出现显著变化。大家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语言学习者,而是更主动地以语言为媒介参与互动交流,将生活场景转化为国际通用表达。
青年群体重构中文学习场景
前不久,22岁的西班牙美食博主苏诺伊在TikTok上用地道的天津话演绎“用煎饼果子卷西班牙火腿”时,引发不少海外青年激烈辩论:“果子是脆的还是韧的?”“豆乳能不能替代面酱?”……苏诺伊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静默革命的一部分。
这条播放量超10万的视频下方,大家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分析各自观点,语言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课堂练习,而演变成一场跨越大陆的文化狂欢。
在国外超过2亿的中文学习和使用者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青年一代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独特的方式,重构中文学习场景。
扬州大学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近5年,年轻人集中的社交平台上,关于中文学习的检索持续增长。例如推特上“ChineseLearning”“pinyin”等话题帖已超300万条,Instagram相关标签的点赞和评论超1000万次。
“与前辈们将中文视为工具或素养不同,当下青年更清晰地看到中文背后的现实价值。”李逸涵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布后,全球语言学习应用多邻国(Duolingo)上,新增中文学习者中18-25岁青年群体的占比在一周内提升了8个百分点。他们学习的起点,不少是“金箍棒”这些在传统教材中难以见到的词汇。
事实的确如此,登录海外游戏平台,《黑神话:悟空》的评论区形成独特的中文学习社区。市场是最敏感的信息捕获者。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将中国的影视、旅游、美食、娱乐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以丰富年轻群体的学习体验。
“全球民办国际中文学习机构已超2万所,且正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团队研究成员禹致宣介绍,这凸显了海外中文学习市场的巨大潜力,特别是民间需求日趋旺盛。
“家人们,这款乳胶枕质量绝绝子……”每天晚上,23岁的泰国青年猜纳都会在网络平台上直播带货。工作于曼谷的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他学习中文的目标就是能直接与中国客户沟通,在直播中流利地介绍商品。
对青年群体而言,中文是一项能带来直接回报的“硬技能”。在东南亚地区,以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中文学习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82%。“中文+直播”“中文+电商”等实用技能组合,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新刚需”。
精准突围势在必行
大数据发现,全球互联网上关于中文学习的相关搜索过去5年增长了约15%,尤其是,超过87%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文学习热度呈现出大幅攀升的迹象。
以非洲为例,增长率超过30%的国家达到19个。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近5年欧美国家社交平台对中文学习的需求经历“先降后升”,目前整体稳中缓升。
“但与中文热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教育供给结构间存在一定错配。”长期从事中文国际教育的扬州大学付海娜研究员介绍说,全球约70%-80%的中文学习者处于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然而海外市场不少教材内容集中在中高级,针对初学者的教材不足,影响了许多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和效果。此外,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跨文化转化不足等问题有待突破。
“这些书里都是商务用语,我想学的是《哪吒》里的仙术咒语。”走进曼谷的一家中文书店,12岁的泰国学生阿努查正苦恼地翻找教材。而在德国柏林,金融分析师马克则面临相反的问题,“我需要学习‘科创板’‘区块链’这些专业词汇,但教材里全是‘去长城旅游’这样的生活用语。”
大数据分析发现,东南亚的中文学习主力群体为青少年,而欧美国家则多为中青年和商务人士;年轻群体追求学习过程的感官刺激,中年群体侧重面向职业发展的语言技能,老年群体偏好文化体验;此外,大城市学习资源丰富,但需求增长较快的中小城市学习资源匮乏。
“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专家、扬州大学教授王金铨认为,通过大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海外学生对中文学习的潜在需求与变化趋势,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中文教育者要能从“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让中文学习从语言传授转向价值共鸣,在差异化供给中提升精准度。
事实上,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开罗,语言学校将中文教学与金字塔AR导览结合;在曼谷,夜市商贩通过语音识别App实时翻译叫卖……中文学习已超越语言本身,成为连接产业、文化与未来的神经网络。
“这些应用场景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何山华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中文学习将继续扩大其影响力。未来的学习实践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工具,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国际中文学习应更加注重本土化和文化多元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张运 虞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8日 04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