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瀚阳学校 马志浩
要想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需具备深厚的美术学科专业知识,且在探索美术专业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大学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便被导师列为必读书目。书中有关艺术的本质、演变、流派与风格的阐述,令初涉美术史的我对其萌生浓厚兴趣。任何学科,尤其是文史类学科,深入探究其历史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构建学科大观念。美术作为相对“小众”的学科,要引导学生正确且深刻地认识美术,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涂鸦阶段。审视艺术的诞生及不同风格的艺术,其背后蕴含着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宛如一座巨大宝藏。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性格,艺术具有多元性,因此要帮助孩子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也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艺术的故事》不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是对艺术本质、发展及影响的深度探讨。贡布里希以独特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引领我穿梭于各个艺术流派和时期,感受艺术的魅力与变迁。
贡布里希在书中率先探讨艺术的起源,指出艺术起初并非如我们如今理解的那般高深复杂,而是源于人类早期的实用需求,比如洞穴壁画可能用于巫术或狩猎仪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艺术逐渐从实用中脱离,成为独立的表达方式。这一演变充满创新与挑战,艺术家不断尝试新形式与技巧以表达思想情感。陶器、绘画、雕塑等是美术课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若不融入美术史知识,不让学生了解这些古老艺术门类的演变,学生便难以建立对文化的认同感,也无法培养对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热爱,这样的美术课无疑是失败的。
书中详细描绘了从史前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众多流派与风格。从古希腊雕塑到文艺复兴绘画,从印象派的色彩变革到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贡布里希不仅介绍流派风格特点,还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孩子步入七八年级,具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对不同时期的艺术门类兴趣渐浓,尤其是印象派、后印象派及一些现代艺术。此时,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仍在变革发展,且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当下是文化多元、艺术大众化的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必须打破艺术仅为具象的观念,认识到艺术更多是个性的表达,服务于个人。
在《艺术的故事》里,贡布里希着重探讨了艺术家的角色与创作过程。他强调,艺术家并非单纯模仿自然或前人,而是通过自身感知与理解,将现实转化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一过程充满创造性与个人色彩,使每件艺术作品都独一无二。同时,艺术家面临观众、市场和传统等多重压力,需在限制中寻求突破创新。艺术家并非都风光无限,当他们的艺术风格未被大众认可,或艺术的超前发展不被理解时,仍能坚守对艺术的热爱,正如梵高所言“我的心中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所以,我们应学会包容他人的不理解,包容世界与他人。
贡布里希多次提及,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承载的文化、历史和人类精神。艺术作品是时代的见证,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与人们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研究艺术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此外,艺术还具有治愈人心、激发灵感、推动社会进步等多重价值。
阅读《艺术的故事》让我对艺术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知。我意识到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紧密相关,既能丰富精神世界,又能提升审美与创造力。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艺术家的不易与伟大,他们用才华和汗水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让我们在忙碌生活中寻得宁静美好。
我认为,“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艺术的独立性、多样性,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艺术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产物,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癸卯学制》至今已118年,音乐和美术历经百年发展,成为中国艺术教育的代表。作为艺术教师,应坚定对所教学科的自信,相信艺术不会消亡,勇担艺术传承的使命与重任。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