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 刘婷婷
在文艺复兴璀璨的星空中,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的名字如恒星般永恒。傅雷先生所译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以深刻洞察力与优美文笔,将这位艺术巨擘从冰冷神坛请回人间,让我看见一个在尘世泥泞中挣扎、喘息、却永不放弃以灵魂叩击石头的真实生命。
这部传记的诞生本身便是一个奇迹——经典人物、经典作者、经典译者的完美融合。罗曼·罗兰以其“英雄传记”系列闻名于世,其笔下的米开朗琪罗并非扁平偶像,而是被置于文艺复兴动荡政治、复杂人际与教会权谋的立体时空中。傅雷先生的翻译则如精妙的艺术再创作,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他以“江声”笔名译介此书,字里行间倾注着对民族精神脊梁的呼唤与对个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共鸣。罗兰的深刻哲思与人文关怀,经由傅雷精准而饱含诗意的中文转化,成就了这部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录。
传记撕下了“文艺复兴三杰”的标签,呈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矛盾重重的米开朗琪罗:
天才的苦役:西斯廷教堂天顶画,非荣耀加冕而是“痛苦刑架”。他蜷曲于高空脚手架,颜料滴入眼睛,颈椎严重变形,在致父亲信中悲鸣:“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脑袋弯向肩...画笔上滴下的颜料,给我脸上画满了图案。” 他视艺术为神圣使命,却常陷于自我怀疑的泥沼,无数作品半途而废,尤利乌斯二世陵墓计划延宕数十年,成为他终生梦魇。
怯懦与坚韧的共生体:面对权贵(教皇、美第奇家族),他时而卑躬屈膝、充满恐惧,为逃避任务甚至仓皇出逃。这种精神上的怯懦与其肉体上的惊人坚韧形成刺目对比——七十高龄仍攀爬脚手架创作《最后的审判》,晚年病痛中仍以锤凿向顽石冲锋,直到生命终点前六天仍在雕刻《隆达尼尼的哀悼基督》。这矛盾揭示其本质:对艺术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才是他超越恐惧的真正铠甲。
“愚孝”枷锁下的窒息灵魂:他对家族承担着近乎自毁的责任感。为供养挥霍无度的父兄,他拼命接单、省吃俭用,甚至中断重要创作。他在信中哀叹:“我为了他们劳作,自己却像乞丐般生活。”这份沉重的家族枷锁,极大消耗其艺术能量,成为他自由灵魂上最深的勒痕。
米开朗琪罗的史诗意义,正在于他从未成为无忧无虑的胜利者。他的一生是与内心怯懦、外界压迫、命运嘲弄无休止的搏斗。他深知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悲苦底色——政治的倾轧、健康的崩塌、理想的幻灭、亲情的勒索。然而,他从未放下手中的锤与凿。他将个人的痛苦、怀疑、乃至绝望,悉数灌注进冰冷的大理石与湿壁画中。大卫像的刚毅是对命运的抗争,“垂死的奴隶”是无声的控诉,圣殇中圣母的哀伤蕴藏着全人类的悲悯。罗曼·罗兰借由米开朗琪罗所定义的英雄主义——“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他身上得到最悲壮也最辉煌的印证。他的热爱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带着满身伤痕、洞悉黑暗后,依然选择以创造对抗虚无,在绝望的废墟上执着地构建美与意义的圣殿。傅雷在译者序中强调的“克服内心的敌人,战胜自己的怯懦与卑琐”,正是这种英雄主义的内核。
合上傅雷先生译笔流淌的墨香,米开朗琪罗已不再仅是艺术史课本上的一个名字。他是那个在西斯廷脚手架上痛苦蜷曲的工匠,是面对教皇战战兢兢却又桀骜不驯的艺术家,是背负家族重担步履蹒跚的儿子与兄弟,更是一个在命运风暴中紧握灵魂之凿,永不停止向石头、也向自身存在深渊叩问的永恒斗士。
这部传记的价值,远超艺术史的补白。它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精神在重压下的韧性与光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从不回避人性的泥泞与脆弱,而是在认清这泥泞与脆弱之后,依然能从中奋力站起,将生命的痛苦与困惑锻造成超越时代的星辰。米开朗琪罗的锤凿声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叩击每一个渴望在混沌现实中找寻意义的心灵:纵然世界以痛吻我,我是否仍有勇气报之以歌,并以全部生命,雕刻属于自己的那座不朽?
罗曼·罗兰在书中写道:“伟大的心灵宛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米开朗琪罗这座险峻孤峰,终以其伤痕累累的峭壁,为后世攀援者提供了永恒的精神海拔。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