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毕业论文“写”在实践成果中

:2025年07月23日 人民日报
分享到:

钟 颐不用写论文,也能拿学位。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如今迎来验收时刻。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此前,部...

钟 颐

不用写论文,也能拿学位。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如今迎来验收时刻。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此前,部分个例已引发关注。比如,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硕士生王茜,凭借一套仪器设备及研发报告通过答辩,成为山东首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天津大学1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工程硕士生,以方案设计、产品设计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多所高校的鲜活案例,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打破“唯论文”壁垒,以实践为导向,实现产教融合全流程贯通。

评价“指挥棒”的优化,背后有深刻现实考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正是一个重要切入点。从市场需求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长期存在。比如,有些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也更喜欢纸上谈兵”;由于缺少产业支撑,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路径区别不大。凡此种种,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实验室与生产线脱节。

这样的试点有多重意义。首先,有的专业本来就偏实践应用,其科研成果难以用论文形式呈现,一味要求学术创新反而削足适履。其次,以制度化方式肯定实践成果的价值,能激励更多学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最后,产教融合有助于学子聚焦真问题、锻造真能力,在解决实践“考题”中缩短培养周期。

这绝不意味着放松标准。某种程度上,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所高校答辩现场都邀请了企业界专家,没有“硬通货”很难过关。也要看到,探索刚刚开始,一些现实矛盾和挑战也亟须破解。如产教融合中的“校热”与“企冷”,实践成果的多元化与评价的标准化,以及个人贡献的认定、知识产权的归属,等等。严格标准,突破难题,才能推动这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实效。

(摘编自《南方日报》,原题为《硕士生毕业不再“唯论文”的启示》)

[我要纠错]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不用 写论文 也能 学位 2022年起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把毕业论文“写”在实践成果中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