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啥新动向

:2025年08月20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改革,新设主席奖,命题来自科技一线,关注长期育人,助选手交流实习。

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大幅改革——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啥新动向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8月19日,由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闭幕——这是该赛事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幅改革后的首次亮相。

今年的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加。此次改革后,有哪些显著变化?命题方式与以往有何不同?未来会有哪些新动向?记者在现场进行了采访。

排名前10%获“中国科协主席奖”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其中,参赛对象为15岁至24岁的校内外青少年群体,没有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组织方式上,调整为由全国学会举办的优质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省级科协举办的优质中学生科技赛事按名额推荐优秀选手。对选手的评价,改为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的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希望能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确保竞赛公平公正。”该负责人说。

记者观察到,本届大赛取消了一二三等奖,调整为根据个人挑战和团队挑战任务总成绩,为排名前10%的选手颁发“中国科协主席奖”,其他选手也有机会获得社会力量提供的赛后支持。“我们将组织全部获奖者现场观摩航天发射,还会给部分热衷科技创新的青少年提供项目合作经费支持。”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说。

命题取自科技和产业一线“真问题”

今年也是该项赛事首次举办现场科技挑战任务,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制造科技等学科领域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的“真问题”,设计动手实践挑战任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设置了10项挑战任务,包括7项个人挑战任务和3项团队挑战任务。这些任务涉及柔性电子、绿色低碳“智慧粮仓”等,每项任务注明科研战略背景。例如,“电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其背景在于柔性电子是国家“十四五”新材料战略的重点方向,旨在考验选手能否基于所掌握的电子电路知识,完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

“针对我国部分山区交通不便、目前的盘山路效率有待提高这一现实问题,‘运载装置的设计和制作’主要考验选手能否制作可用在山区、高效节能的垂直汽车电梯。”该任务评委认为,按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设置考察点和评价标准,可以对选手的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考察。

从“短期人才发现”转向“长期育人”

从本届开始,大赛将更加着眼于做好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的转变。

本届大赛新增组织参赛选手到科技企业感受“中国创造”的实践活动,并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设计闭幕活动。“我了解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成就,希望将来能从事科研工作。”来自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参赛选手闫子涵说。

大赛还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家央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基金会等在大赛期间举办“双选会”,为优秀选手提供赛后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研学参访等支持。

赛事期间,还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面向全区科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和副校长等群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分类分级开展能力提升行动,探索建立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科教活动等长效合作机制。

“我们希望探索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而且大赛每到一地举办,都能助力当地的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0日 07版)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参赛 对象 组织 方式 评价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啥新动向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