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深化医教改革,重构课程,推进医理工文交叉融合,优化人才模式;以医德教育培养仁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强化临床技能;开展跨学科创新课程,融合前沿科技,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南通大学深化“浸润式”医学人文教学改革,围绕“临床岗位胜任力”与“交叉学科素养”两大核心,重构“厚基础、融交叉、重整合”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医理工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四位一体”医德教育新体系培育医者仁心。学校将医德教育与医风建设作为医学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课程教学—文化浸润—实践体悟—榜样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校本特色医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人体科学馆、医德教育基地、校园医学人文路线等。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社区义诊活动、红十字会救护情景剧大赛,推动医学人文教育从“课程讲授”走向“文化浸润”,从“理论说教”迈向“实践体悟”,形成“体验—反思—成长”医德闭环实践育人,实现医德教育可视化、课程化与场景化传承。
以“三平台·四融合”支撑体系夯实临床“基本功”。学校深化实践平台建设与整合式课程改革,结合前沿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通过高级综合模拟人系统、虚拟仿真训练系统,构建可重复操作的高效数字化、虚拟化多科室联合诊疗模拟场景,使医学生完整参与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判读到诊断决策和治疗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实现基础与临床融合、教学与实训融合、仿真与实操融合、学校与医院融合的“四融合”实践教学与职业发展支撑体系,实现“实验教学—虚拟仿真—临床实习—医教协同”层层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链,不断强化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操作能力。
“专创融合”跨学科课程体系点燃创新火花。学校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探索“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推进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深度交叉。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健康医疗大数据”微专业,建立以“医工信交叉、医文理兼容”为导向的交叉复合实践课程,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医学与人工智能、医工结合与创新、大数据健康科学等融合课程,将深度学习算法、医学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不断促进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学校深化医教协同、科教融合,定期举办“医工交叉前沿论坛”“医药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会”等活动,精准把握行业技术升级需求;牵头组建“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若干产业孵化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之间搭建交流共创的桥梁,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最热文章Copyright©2011-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