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非事业编制工程师5名,采用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用工形式,工作地点在人大苏州校区(江苏省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具体情况如下:
因工作需要,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非事业编制工程师5名,采用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用工形式,工作地点在人大苏州校区(江苏省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具体情况如下:
一、苏州人工智能学院简介
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于2024年11月,由学校与苏州市合作共建,是学校新型学院,通过实验室模式进行建设。以“产品牵引、服务牵引、贡献牵引”为基本原则,以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导向,聚焦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坚持前沿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与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双轮驱动、错位协同,与智慧治理学院双向赋能、联动配合,与苏州及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打造智慧治理高地,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二、招聘岗位及任职条件
(一)岗位情况
1.岗位名称:工程师
2.岗位简介:工作地点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全面参与苏州人工智能学院研发工作。具体岗位职责为:
(1)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项目,负责算法设计优化、模型开发调优、人工智能项目及产品研发等工作;
(2)结合产业需求,开发AI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检索增强、知识计算、智能体等领域;
(3)负责或协助完成项目全栈开发(前端/后端/部署),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高性能;
(4)参与学术研究与技术攻关,撰写专利、论文或技术报告,提升团队影响力;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招聘计划人数:5人
(二)任职条件
1.基本条件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廉洁自律,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2)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3)具备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能力和与岗位相匹配的业务素质。
2.毕业院校及专业相关要求
(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毕业;
(2)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熟悉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熟悉主流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Python/Go等),具备良好的代码规范与工程化能力,熟悉前后端开发框架(如React/Vue等),了解云计算、容器化及分布式系统开发,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有热情,能适应产学研多角色协作的工作模式;
(3)有全栈开发经验、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经验(如工业界落地项目、科研课题或竞赛获奖)、技术成果转化经验(如专利、软件著作权、产品部署)并能提供成果证明者优先。
3.学位要求: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4.年龄要求:不超过40周岁。
(三)待遇保障
1.提供国内同等岗位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
2.提供住房补贴,可享受苏州工业园区人才优租房政策;
3.符合条件的,可具备申报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各级人才支持项目的资格。
三、招聘程序
(一)个人申请
有意应聘者请下载钉钉APP并注册,登录后扫描下方上的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岗位应聘登记表单。
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在钉钉上录入档案信息时,每个用户仅可填写一次,请谨慎填写。后续如有变更个人档案信息的情况,请联系苏州校区人才人事部进行变更。
(二)初审
苏州校区组建工作组,对应聘人员进行初审,确定面试人员名单。
(三)面试
苏州校区组建面试考核小组,组织开展面试工作,确定初选人员和递补人员。
(四)综合考察和体检
校区党委组织对初选人员开展综合考察,通过综合考察的,由人才人事部组织体检(含心理健康检查)工作。
如有初选人员综合考察或体检不合格,可以按照递补顺序,从递补人员中等额确定初选人员并进行综合考察和体检。
(五)校区审议决定
校区组织召开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审议决定拟聘人员名单。
(六)公示
校区对拟聘人员名单进行公示。
(七)办理入职手续
公示无异议或者有异议但经核实调查不影响聘用的,校区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四、工作联系
岗位有效期截至2025年12月31日。本岗位采取滚动招聘方式,招满即止,请有意申请者尽早提交应聘申请。如有疑问,可咨询苏州校区人才人事部。
联系人:仲老师
联系电话:0512-62605239
邮箱:suhr@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
2025年7月4日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