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紧扣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着力构建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组织区第四届“三生德育”创新案例评比及现场讲述系列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串联,以...
南通市通州区紧扣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着力构建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组织区第四届“三生德育”创新案例评比及现场讲述系列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串联,以六维场景演绎思政教育的创新突破。
教学场域拓展重构育人生态。通州区思政课堂突破封闭空间,构建多维教学场景,在博物馆对话历史文物,解码文明基因;于田间阡陌丈量土地,感知乡村振兴脉动;借艺术创作,激活非遗技艺的精神传承。兴仁小学构建“种子的力量”生命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建立生命认知;姜灶小学依托沈绣博物馆开发非遗传承项目,以“一根银针绣山河”非遗项目传承匠人精神;金沙小学联合南通博物苑,通过展品观摩、科学实验和互动体验,深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叙事创新赋能育人效能。通州区基于生活化德育理论的创新实践,通过角色共情、艺术熏染、实践体认的三维路径,在生活叙事重构中完成从认知到情感、意志再到行为的完整价值认同闭环。通州小学构建影视德育课程,借助经典角色成长故事,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个人成长与家国责任的统一关系;通州高级中学开发音乐思政载体,以爱国歌曲的激昂旋律为情感纽带,激发学生对民族复兴历程的深刻共鸣。
教学主体协同激活育人动能。通州区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树人行动,创新将场馆讲解员、社区工作者等纳入教育主体,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在空间和人员上的局限。课堂从校园拓展至博物馆的文物展陈、社区的治理实践,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格局。博物馆讲解员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初心使命,社区工作者借助基层治理案例诠释为民情怀,各类教育主体优势互补,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生活场景,实现从知识学习到价值观塑造的有机衔接。张謇学校以“勤逊”校训,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融合,通过家校社三方有机协同,构建多元主体智慧交融、资源整合的治理格局。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