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教育部召开的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透露,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 在线教学将成为高校复学后“新常态”...
5月14日,教育部召开的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透露,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
在线教学将成为高校复学后“新常态”
吴岩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吴岩表示,“新常态”要求,把“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教育的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有些可以从“战时”平移到平时机制里,有的不能简单平移,需要一些改造变化。
吴岩解释称,
第一种,我们叫做物理变化。比如说在线教学,就可以在之后,在我们疫情控制之后,在学校正常开学之后,仍然可以进行,它可以跟我们的课堂教学并行,甚至于混合式教学,这是物理变化。
还有一种,比物理变化更深刻的是化学变化,这个化学变化就是,我们在在线教学方面总结出来的教和学的技术方法,包括内容和标准,包括评价和范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把这种深刻变化进行化学反应以后,实现新常态。
据悉,教育部要求所有省市和所有学校,都要实行线上教学质量周报制度,每周进行一次评估。同时,还结合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打造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五大金课”。
“我们再也不应该也不能回到疫情前的老常态。”吴岩说。
疫情期间,103万高校教师在线开107万门课程
据介绍,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实践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截至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
本次在线教学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实验,不仅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的危机,稳住了武汉的高校,稳住了湖北的高校,稳住了全国的高校,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了在线教学的新高峰,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实践,形成了在线教学的新范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5月1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主持召开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科学精准防控疫情,努力推动大中小学全学段全面复学复课,加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资料图:返校复课的中学生。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会议指出,近一个多月以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境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教育部指导各地强化校园疫情防控,安全有序复学复课。各地高度重视,立体化构建防护体系,精细化落实人员摸排,一体化做好线上教育,有序化推进复学复课。
会议强调,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总要求、“双线作战”总布局、“两个确保”总目标,抓紧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学复课各项工作,在防控策略、战略战术、季节变换、防控要求方面实现“四个转变”。要把“严”字贯穿始终,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节点、重点事件,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巩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果,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加快推动卫生校园、健康校园、文明校园建设。
会议作出七项部署。一是积极稳妥加快复学进度。指导各地各校科学研判校园疫情防控形势,及时灵活调整复学复课条件和标准。
二是分类指导精准落实策略。划分重点人群,分类做好防控,加固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漏洞。
三是压实责任落细防控措施。加强学校卫生相关人员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上报、预警信息报告和病因追踪。
四是协调资源强化条件保障。确保学校各类防疫物资储备充足可持续,加大对条件相对薄弱学校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防疫物资配备支持力度。
五是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积极应对教育系统“疫后综合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六是统筹推进抓好重点任务。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总攻统揽教育脱贫攻坚,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把弘扬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支持高校加快抗疫科研攻关,提早研究疫后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
七是着眼长远完善体制机制,将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设计。
你现在习惯上网课了吗?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