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校园欺凌、建设平安校园
  • 江苏自考报名-南京网络教育-教育培训--江苏教育黄页
  • 小宋通信商铺江苏移动手机套餐优惠多多
  • 司法考试 公务员考试 PHP教程 自考 注册会计师 会计证 统统免费下

我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硕士生毕业,超70%服务国家战略

:2025年07月17日 新京报
分享到:

今年下半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认证标准将正式发布,保障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高起点、高质量建设。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扎根联培单位研究创新领域,投身关键领域企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今年7月,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顺利毕业、走向广阔舞台。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工程硕博士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校企联合培养,标志着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

7月1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我国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工作情况。据介绍,首批毕业生中有71%留在了本领域企业就业,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新京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下半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认证标准将正式发布,保障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高起点、高质量建设。

企业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

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教育部党组将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推动,持续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今年7月,正值首批改革试点学生陆续毕业之际,改革成效如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以及加快培育卓越工程师部署的总体要求。

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推动中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新。郝彤亮介绍,此次改革重构了人才培养体系,调动高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由学校办工程教育的模式,使企业能够融进来,利用行业部门资源,让学生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其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流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流程再造,企业根据自身研发需求建立课题库,联合高校给学生上课、指导实践,共同指导其就业,“之前学生论文从文献中找题目,现在则从生产一线找题目。培养时就先想好学生将来要到哪里去。”郝彤亮说道。

郝彤亮介绍,卓越工程师要获取新的能力,就要从培养要素改变。建课程方面,改革聚焦18个关键领域,组建一流学科专家和工程师领衔的团队,校企协同建设201门“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度”的核心课程,并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共享;选课题方面,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了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入学之前便选择课题,一直到毕业,甚至走向工作岗位都在根据企业一线“真需求”提升学生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北航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中的硕士毕业生总共83名,93%的同学都留在了联培企业中,大多是头部企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庆华表示,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区别于以往的普通工程硕博士培养机制,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硕士生一年在校、两年在企业,博士生两年在校、三年在企业,兼具高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

卓越工程师要有服务国家需求和攻坚克难精神

什么样的青年人才适合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曹庆华认为,首先要有坚定的服务国家需求的理想信念,其次要有成长为工程师的潜质。“比如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非常强调系统化,大局意识要很强;工程的实施是团队化,学生也要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做工程其实还是很艰苦的,要有攻坚克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曹庆华说道。

如今,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届毕业生张川宇选择继续在联合培养企业工作,今年6月,她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北航2025年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言。张川宇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对蓝天和星空充满幻想。2013年6月,还是初一学生的张川宇看到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课堂,更燃起了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本科阶段,她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特等奖——通过配置无人机和中继集群系统,实现实时态势感知等任务。毕业后她被保送至北航攻读研究生,立志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9月,新成立的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始选拔首届工程硕博士,这立刻吸引了张川宇。在了解到这是为服务国家需求、面向急需关键领域成立的学院后,她意识到这也是她一直追寻的方向。“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知识能用到哪、怎么用?这不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吗?”张川宇毫不犹豫地报名,并以硕士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航天动力专业,该校企联合培养单位是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按照培养要求,2023年8月,在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授权发表专利后,张川宇赴培养单位开展工程实践。在企业实践期间,她基于联培企业工程背景,充分调研飞行器现状,熟悉各分系统的设计与流转过程,并顺利完成实践课题,依托产出的实践成果完成了项目的前期方案论证。

“我更加熟悉掌握了工程设计原理与软件使用方法,将工程所学与课题内容相结合,为未来参与工程实际的研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张川宇介绍,自入企实践,她就一直在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在逐步熟悉联培企业工作环境与内容的过程中,她不断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航天一线前辈们的引导下,逐步缩小自己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最终坚定地选择留在联培企业继续工作。

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重建工程硕博学位评价标准

除了在培养体系、培养流程等多方面重塑外,郝彤亮介绍,我国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还重建了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标准。其中,法律层面,今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制度层面,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明确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具体形式、流程标准。实施层面,要求有关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细则,更新理念、改进评价,推进新型评价标准落地实施。这些工作,为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提供了法理依据、制度保障和实践准则。

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张百川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2级工程硕士,也是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学生之一。“学校为我们量身打造了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作细则、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在成果评鉴、成果总结报告答辩中,企业专家都占半数以上,他们不仅考核成果的创新性和规范性,更强调成果的应用性、环保性、经济性,经过严格的成果鉴定、答辩、学位审核等程序,我也以这项实践成果顺利获得了学位。”张百川表示,取得这一学位背后是艰苦的淬炼。课程学习结束后,他进入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专业实践,导师是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领域首席专家杨小华,还有两位具有十年研发经验的博士副导师全程护航。

张百川回忆,杨小华与他第一次深谈便直击灵魂,“百川,真正的工程科研,是解决‘卡脖子’的难题,不是做‘墙上挂的烧饼’。”她为张百川选定的课题极具挑战:研发一种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需同时攻克抗180℃高温、耐饱和盐、降低钻井液黏度、降本15%、满足国家海洋排放标准的五重关卡。

真实的科研实践让张百川经历了比想象更残酷的实战。为合成理想树脂,他和团队经历了大半年“合成—评价—失败—再合成”的循环。“记得连续三十次实验数据异常的那些夜晚,杨老师总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实验室,一页页帮我们分析实验数据。她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追根究底的态度。”张百川记得,真正的洗礼在中试车间。从200克烧瓶到100L反应釜的跨越中,黏度失控、原料溶解等问题接踵而至。在德州大陆架助剂厂的40天里,他、团队成员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完成了5轮100L级放大实验,3釜吨级中试生产。当第三釜中试产品终于达标时,车间里爆发的欢呼声也曾让他热泪盈眶。

两年的企业科研,四本沉甸甸的手账,十万余字……张百川翔实记录了每一次实验参数、失败教训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他在苏北页岩油气井场亲历了新产品现场试验。“当钻头在高温地层中平稳钻进,实时监测的关键数据优于加料前时,井队长用力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子,你们搞的这东西真顶用’,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一线人员的笑脸至今还让他印象深刻,甚至超过了首次发表论文的喜悦。”张百川介绍,如今研发的抗高温降滤失剂已中试达标,通过鉴定,即将开展现场验证工作。在企业专业实践期间,他参与制定2项行业标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完成1件专利初稿,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立法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张百川认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它的要求和难度比学位论文更高,但也更能考核申请者的实践创新能力,更适配产业的人才需求,更契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启动学院认证工作

“今年首批硕士毕业是改革的‘小成’,明年首批博士即将毕业,是改革的‘大考’。下一步我们的思路是以标准建设为引领,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郝彤亮透露,下半年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工学院,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同时,高质量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赵巍胜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研制情况。他表示,三年来,在中组部、教育部、工信部、国资委等部委指导下,各培养单位全面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各项任务,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校企实质性联合培养。目前,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样板间”国家品牌效应已经形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建设规模宏大卓越工程师队伍的目标要求,还要以更高标准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工程师培养历经数百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共性规律,在标准研制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启示。华盛顿协议实现了工程师培养与职业的精准衔接,法国的CTI模式做到了学位与工程师证书的同步颁授。我们的标准也应做好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衔接贯通,保障工程师的接续培养与职业发展。”赵巍胜说道。

赵巍胜介绍,标准覆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全过程。其中,“学院定位与组织”重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管理体系、学术体系、实践平台和资源保障的整体效能。“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重在聚焦高质量,健全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深度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合作与开放”重在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围绕校企、区域、国际等不同维度加强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开放关系。“工程师培养”重在健全标准化培养框架,保障工学交替全程高质量实施。“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工程能力,完善选聘退出、培训发展、考核激励等机制建设。“工程师职业发展”重在积极引导毕业生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推进卓越工程师接续培养与职业发展。

后续,认证工作将面向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学院为整体单元开展,以评促建、以评促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切实提升卓越工程自主培养质量。

未来,如何实现常态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郝彤亮表示,将加大培养改革的推广力度,让产教融合培养从小范围的试点探索,转变为人才培养大范围的共识行动。一是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逐步提升学院在读研究生占全国工程硕博士在校生比例。二是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点,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精准对接。同时,“推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出海’,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郝彤亮说道。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论文 写在 国大 地上 扎根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我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硕士生毕业,超70%服务国家战略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