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习不是终点,而是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起点。
2025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新京报小记者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沉浸式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回溯烽火岁月,聆听英雄故事。
讲解员向新京报小记者讲述七七事变的经过。新京报小记者张弈谦 摄
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了解到日军攻打宛平城,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无数爱国志士涌现,怀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战场。如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中的8个女战士,为了给大部队突围争取时间,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毅然选择踏入乌斯浑河,最后壮烈殉国,其中最年轻的仅13岁。许多高校的爱国青年为民族存亡奔走呼号,有的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政治委员赵一曼在牺牲前的遗书中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抗战馆中的南京大屠杀展览更是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在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有30多万中国人民被残忍杀害,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抗日战争中,也有许多外国人与海外华侨纷纷奔赴中国提供援助。像著名的白求恩医生,一次甚至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女士,在国家危难之际也毅然回国,她在告别书中写道:“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无数华侨返回祖国抗日,纷纷捐献物资救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者可以为牺牲的烈士们“献花”。新京报小记者张念慈 摄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丰富的互动体验,通过“声光电”技术融合和电子资料交互,让这段历史鲜活起来,变得更加可感可知,让小记者们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七七事变展区里,场景的灯光变暗,模拟炮弹爆炸的光影在青砖墙面闪烁,配合阵阵呐喊声从远处传来;在“缅怀英烈”区域,小记者们为烈士“献花”——指尖轻触屏幕,一朵虚拟白花便缓缓绽放,庄重肃穆。
讲解结束,小记者们采访了抗战馆中的讲解员武丹。“您认为抗战精神对当代青年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您在讲解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小记者们争相提问,并用笔记本、录音笔仔细记录。武丹说:“看到这些小朋友愿意了解历史的细节,再辛苦,都值了!”
小记者们还在现场遇到了退役老兵刘松柏。他对小记者们寄予了厚望:“缅怀历史,牢记使命,作为青少年,你们应该做的是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此次参观,让小记者们铭记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不屈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小记者家长刘女士表示:“这次学习不是终点,而是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起点。”
图为由5098张抗战老照片排列而成的矩阵,反映了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战历程。新京报小记者杨光明 摄
新京报小记者张念慈(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四年级4班)
张弈谦(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五年级3班)
贾淇娅(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六年级3班)
吴松冕(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六年级3班)
粟钰涵(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三年级4班)
杨光明(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
李睿芸(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大兴分校五年级5班)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