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戏曲艺术传承者,中国戏曲学院杨洋讲述“平凡中的坚持”

:2025年09月10日 新京报
分享到:

戏曲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人生修炼。基础功法的训练枯燥又乏味;基础功法的教学也像一种匠人,周而复始,平淡且没有光环。

从儿童时代只身一人进京求学,到读大学、考研直至成为一名青年教师,“苦”是杨洋求学路上最深的记忆,但这也成就了她扎实的基本功。

“我常常鼓励学生,当你没有目标、迷茫的时候,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从河南小城到首都舞台、从戏曲学徒到教育传承者,杨洋的从容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坚持的成长历程。

miaochx20259101532102687618.jpeg

杨洋参加九三阅兵观礼。 受访者供图

“学做戏,先做人”,戏曲教育者的从教传承

“身姿要笔直,眼随手走,要注意细节,我们再来一遍!”9月8日晚6点多,在中国戏曲学院的一间练功房里,杨洋正在指导学生,她一次次重复耍枪、抛枪等高难度技术动作,每做一个动作眼神里都带着笑意,“你们将来都是要当老师的人,技术动作要格外到位才能指导学生,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场练功课下来,杨洋嗓音已沙哑,这是她多年来的教学日常,“一节课3个小时,最累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我曾经一天上过12节课,那真是从早到晚。”杨洋笑着回忆道。

对于戏曲形体教育专业的学生,杨洋不仅要在技术动作上不断地帮助其磨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也尽心尽力。“演员是‘角儿’的艺术,要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但基础课教学工作需要规范和标准化,独特性稍弱,我们就是要在成班建制的集体训练中,培养学生们集体拼搏、集体成长的能力,让她们以更大的格局去面对未来所从事的教师工作。”杨洋认真地说道。

“杨洋老师是我来到学校后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她的课堂有活力、有感染力。”2023级戏曲形体教育专业学生王若冰表示,学生练功时难免会受伤,但即便是半夜,杨洋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带学生去医院,并且全程陪护。在杨洋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就是戏曲行业内传帮带的师生关系,“我的老师也是这么对我的,温暖、充满情怀,每个戏曲人在入行之初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学戏,先做人’,中国戏曲学院的校训也是‘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德’一定是第一位的。”

不仅在练功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杨洋还为学生们开设英语角、读书会,努力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我们戏曲人从小就练专业,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技术的学习中,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具备人文素养。”杨洋说道。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她给孩子们布置了读书打卡的任务。“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多维度的滋养,戏曲演员总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我们作为戏曲的教育者应该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学生周怡婷感叹道。

miaochx20259101532112687619.jpeg

杨洋(右)亲自给学生们测试手绢重量。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杨洋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人生信条。杨洋的选择,始终围绕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她坦言:“我并非天赋异禀,但胜在意志力。小时候练功的苦,让我明白,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她深刻认识到,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奉献。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留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现在的学生和过去不同,他们信息量大,想法多,但容易动摇。”她指出,“我常告诉他们,认准一件事,就全力以赴,做到极致。不要被外界干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也是因此,她的教学风格严谨而充满温情,继承了梨园行“师徒如父子”的传统。她不仅教授技艺,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她常说:“戏曲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人生修炼。基础功法的训练枯燥又乏味;基础功法的教学也像一种匠人,周而复始,平淡且没有光环。但就是这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训练或工作,培养的并不只是功法本身的价值,而且是对人生态度,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格调。”她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生:无论多难,只要坚持,终有收获。

人生每一次抉择都是苦行僧般的修行

杨洋的戏曲之路始于四岁。彼时,河南许昌的艺校红火一时,父母抱着“强身健体”的念头,将她送入艺校的特长班。“我的父母特别有韧劲,他们相信练功对孩子有好处。后来许昌的艺校不那么红火了,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我考进北京。”杨洋回忆道。

四岁到十岁,是她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阶段。每天放学后,她被送到练功房,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写作业,寒暑假更是早中晚三班训练。基本功、空翻技巧……年幼的她常常摔得鼻青脸肿。“老师也会指导,但更多是靠自己反复练习。每个动作都要练成千上万遍,哪有不受伤的?”她平静地说道,语气中却透出坚韧。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国戏附中)是杨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她成为专业戏曲人的起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11岁的她必须独自踏上前往北京的求学之路。“多去一个人就多一份费用,我记得母亲将一万元现金缝在我的衣服内侧,叮嘱我路上‘谁跟你说话都不回应,谁给你吃的都不吃’,也不能喝水,因为喝水就得起身上厕所,我不能离开座位”。

父母的坚持成为她走下去的关键,也让她日后面对每一个艰难的人生节点都能够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国戏附中的岁月,是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她主攻刀马旦,每日的训练更加严苛,但这里也给予了她温暖与力量。提起梨园行的师生情,杨洋几度哽咽。“梨园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徒如父子的传承,是一种情怀,老师们不仅教技艺,更教做人。”杨洋回忆,刚来北京时,自己连头发都不会梳,是老师手把手教的,师生情谊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里,也成为她日后选择和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动因。

中专毕业后,还未成年的杨洋面临了第一次人生重要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直接就业意味着她将成为一名戏曲演员,彼时,实习单位湖南省京剧院向她伸出橄榄枝,父母也倾向于让她早日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杨洋内心却始终有一个声音:“我要上大学。”

她毅然决定返回北京备考。备考大学的过程也充满艰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她自己借钱上了补习班,最终如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曲形体教育专业,“从附中到大学,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让我始终认为读书会对人生有帮助,大学毕业时,我原本可以去厦门的艺校从教,但我仍然选择继续考研。”杨洋言语坚定。

为方便考研,她选择留在附中兼职带课,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更为固定,“每天五点半起床读书,六点半赶去上课,晚上下班后上考研补习班,回到家已是深夜,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杨洋回忆道。

miaochx20259101532112687620.jpeg

杨洋给学生展示技巧。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晚功计划”坚持八年

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中华艺文优秀教职工、北京教育系统“育人先锋”……一路走来,杨洋获得了许多荣誉。在教研室的部署,系部、教务部门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在校内实施了“集体练晚功”的计划,在2016年,她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无偿带领戏曲形体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进行每周五天、每天晚上近4小时的“晚功计划”,通过八年的坚守,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机制。

miaochx20259101532122687621.jpeg

杨洋上课时总带着笑意。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杨洋刚走上教师岗位时,教学团队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够用年轻老师的活力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杨洋想到了“晚功计划”,“戏曲人自古以来都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形体所研究的是戏曲的基本功、毯子功、把子功、身段功这些培养戏曲演员的核心基础功法,因此,晚功是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杨洋笑着说道。

“前八年的时候我亲自带,每天都是晚上10点才下班,现在听起来好像不太现实,但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我每天都跟学生在一起,看到一拨一拨的学生成长起来,是很开心的事情。”杨洋说道。

教学中,杨洋也非常重视学风的建设,2016年留校,她从第一届当班主任时,便会先开一个3小时的开学主题班会,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什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给予教师这么崇高的定义,作为今后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戏曲形体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此信念修炼自己,‘吾将无我、我只是我’。”

回望自己的人生,杨洋用“平凡中的坚持”来形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童年练功的苦,求学路上的险,考研时的艰辛,这些都成为她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她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坚持与专注始终是成功的关键。提到“宝藏教师”,杨洋认为,宝藏老师应该是“学生总能从你这里找到答案”的人,应该是从专业能力和心灵双重维度上给予学生养分的人。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平凡中的坚持,亦可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我要纠错]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儿童 时代 只身一人 进京 求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从学徒到戏曲艺术传承者,中国戏曲学院杨洋讲述“平凡中的坚持”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